第一千四百三十章 契丹治理(1 / 2)

大宋教书匠 文佬 1076 字 1个月前

赵佶的想法一出口,朝中大臣一片沉默,他不是因为这个决定沉默,而是对大宋现在的战绩感到难以置信。

契丹就这么被打垮了,大宋这就胜利了,是不是太过简单了?

不过转念一想,大宋和契丹又不是没打过,几乎没有胜利过,就算胜利也是局部战场上的小范围胜利。

现在虽说契丹辽阳府和临潢府还没有拿下,但辽阳府现在已经差不多是一座孤城,或许都不用打,随后便会投降。

而大定府一战,契丹主力基本覆灭,加上仪坤州直接投降,临潢府已经没有多少兵力守御。

至于各处相继赶来的勤王军,很多都是偏军,武器装备之类很差,所以只能说雷声大雨点小。

大宋军现在已经凶名在外,那些偏军根本没有勇气选择和大宋威武之师对阵,只能敲敲边鼓呼应一下耶律延禧的号召。

其实耶律延禧也没指望这些人,主力都覆灭了,还能指望这些人打败宋军?

就在种师道大军想着临潢府进发的时候,耶律延禧已经带着皇族开始了千里大逃亡。

契丹皇族心里明白,如果跑得稍微慢一些,他们的结局甚至比不上李乾顺,李乾顺还算有自知之明,同时也有

一些骨气,所以他反倒可以安享晚年。

可耶律延禧就不同了,他自知契丹人都干了什么,这一百年中对大宋从来没有干过好事,还一直鼓动西夏也和大宋做对。

种师道也着急,如果非要将契丹皇族收拾也不是没有办法,但还真没有这个必要。

打败西夏,然后俘虏李乾顺,还有一个原因是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对周边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但契丹就不一样了,目前看来,吐蕃、回鹘、女真没有一个国家敢对大宋怎么样,还一味地示弱希图得到大宋的护佑。

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宋如果还要把契丹皇族给团灭了,只会让周边国家诚惶诚恐,那时候他们完全有可能因为害怕而做出一些小动作,大宋也很有可能变成孤家寡人。

大宋的目的是为了拿回属于自的东西,并不是为了断了所有人的活路端掉别人的饭碗。

种师道除了会打仗,对现在的政治形势也有了自己的判断,其实也和钟粟有意无意的引导有关系。

再说,就算赵佶真的非要赶尽杀绝,契丹主力都已经不复存在,往后周边各国谁敢收留契丹皇族,到时候还不是手到擒来?

有了这样的判断,种师道反

倒不着急了,只要朝廷不给出明确时间节点,他准备尽可能稳住形势,先把当然获得的胜利果实牢牢把握在手中。

很快,他便获悉了耶律延禧离开临潢府的消息,但就算这样,临潢府也不是人去城空,还是需要提兵攻打。

但大宋军主力浩浩荡荡地开赴到临潢府三十里左右的时候,临潢府已经派人带着无数的酒肉前来犒劳,一副喜迎王师的样子。

这样的做法让种师道哭笑不得,天兵所至,契丹已经彻底沦为蝼蚁之辈,除了臣服之外,他们已经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其实最后留下守城的军士是最愿望的,契丹皇族都已经逃之夭夭,却让他们留下坚守空城,等着被大宋军来抹脖子,显然是强人所难。

所以在耶律延禧离开之后,他们很快达成了一直,直接向大宋投降,不但不担心会被宰了,说不定还能捞一点儿好处。

可如果非要坚守城池和大宋军决一死战,那显然是冤大头的选择。

种师道信任接受了临潢府的投降,然后迅速带着大军入城,同时协助大宋官员接管临潢府的民政之类。

之前仪坤州的情况如此,临潢府也是如出一辙。

既然舆图和户册之类已

经掌握,自然要尽快恢复生产。

往后这里就是大宋的一片领土,大宋自然要一视同仁做好一切。

种师道种师中兄弟会师之后,种师道很快便吩咐种师中立刻撤军,重新回到河西之地,镇守大宋西疆。

种师道则迅速开始分兵控制临潢府周边各处的地方,虽说这些地方不肯能存在像样的抵抗,但想要长久地统治,还是需要排除一切可能存在危险的因素。

临潢府范围算是契丹的核心,只要将这里彻底控制,那便解决了一切问题。

很快,朝廷已经派出了一大批的官员前来赴任,这些人中还包括之前边境大学培养出的不少学生。

就像陆桐、方武这些人,他们在各地已经有了丰富的执政经验,所以现在到了契丹,显然不存在什么问题,当个一任知州已经没有什么问题。

至于李纲,本来就有突出的表现,再加上蔡王赵似的极力推举,赵佶已经考虑接替张康国的中书舍人,张康国则要去干尚书左丞。

也就在这个时候,曾布突然病倒,几天之后,他以病重为由,向赵佶上了一道扎子,要求能过告老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