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出刀2(1 / 2)

淮北府已经涌入了大量难民,当地官府早已筹办起祈天祷告、申乞米粮、发放药饵,及发放饥民口食凭历、平抑粮价、以工代赈等,都是做熟了的老事。

巫明丽说府县无功无过,主要是因为他们虽然按部就班循旧历赈灾颇有成果,却在最需要魄力和能力的劝分劝赈方面根本没有作为。他们在水灾肆虐之前,也未能管得住淮北的官仓义仓。

这个“无功无过”,还得感谢国家前几年风调雨顺得好,朝廷和州府尚能调拨一些米粮,换了是前朝末年那光景,朝廷拿不出钱粮,地方官员摆不平当地藏粮的大户,则水来淹死一百万,水后还得饿死一百万。

然而比起丰、江等县,这个淮北府城,竟然算的上表现出色。

赈灾粥清得照人,八成糠麸二成米,好歹能果腹。

以丰江两县为代表的其他地方,谎报、瞒报、多报、贪墨成风,官商沆瀣一气,借天灾盘剥百姓,下手更要狠毒十倍。

大雍各地都有政令出不得城的毛病,一地长官与当地乡绅的来往拉扯,直接决定当地的治理水平。

淮北府、县尚算拉扯得平衡。

信王所率人马进府城时,当地知府县令还在护城河上督查水工,得了信儿才匆匆赶回来。

李琚听着田趁月和巫明丽汇总的信息,看不上这知府县令办事瞻前顾后的黏糊劲儿,却没摆脸色。

两边儿就在驿站客舍里,草草摆了个晚膳,边吃边聊,互换消息。

淮北知府将本地实情相告,大吐苦水,李琚表现得很有风度,软言安慰,承诺将派人协助统计民籍、发放凭历等等。

巫明丽和田趁月则暗暗应证,知府所言有含糊的地方,大面上关于灾情人口粮食和官府对应的情况,都对得上。

知府又将本地几个仁善人家引荐与信王知道。淮北开仓赈济的富户不多,大约有五户,李琚都根据皇帝陛下的安排,加以表彰,并承诺将与知府一起向上禀告请功。

巫明丽等他们打完官面文章,直接将淮北府最大的两行拉出来问:“你们淮北,总计有米粮田地四百万亩,其中官田四十二万,以租佃为主;学田、慈善田八万,姑且不计。剩下都是民田,合计每个平常年份,产粮食应该在千又二百万石左右,其中稻谷占比是八成。按照备荒平籴前例,你们州府五仓,应常备粮食四十万石,按照旧历,每个常年,要出三分之一的官仓陈粮,王记两行承办大头,一年他家少说也得有五万石粮食的进账,怎么他家兑的钱银、纳给义仓的粮食,和预估的有出入呢?”

知府扯出一个苦难的笑容:“王妃殿下,就是把淮北的山都算上,也摊不出四百万亩田地呀!”

巫明丽笑道:“许知府,明人不说暗话,你尚算有为之人,淮北府藏匿的土地算少的,四六开。藏得最多的就是王家,光筑堤围湖就围了三十七万亩。我没说错吧?征税征不上,计数计不上,天下末不如此,你也是无奈,往年出不得大事,也可以不在乎。可如今人口这么多都要吃饭住宿啊,要登录口食凭历,多出来的那么多张嘴,你瞒得了多久?你打算把之前藏匿的人口都算到流民里吗?那籍贯如何写定呢?”

许知府知道本地富户藏匿人口田地的多了,可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具体数目,于是一下子尬住了。

田趁月将涉及粮商王襄异的卷宗摆在许知府跟前,巫明丽问道:“你的救灾陈奏上写,王襄易主动交陈粮二万石,其中油菜和地瓜记一万二钱石,这不符合陈粮的结构。江南种油菜型芸薹和地瓜,是去年的事,到今年根本算不得陈粮。这二万石粮食,真的是王襄易捐的吗?还是你怕上峰追责你劝分不力,将今年瞒报的税粮挪算来的?王襄易到底捐了多少?”

许知府本也不想帮王家这样阻碍他治理一方的地头蛇隐瞒上峰,听见信王妃将数据扒得明明白白,索性直接交代说道:“殿下明眼人,他的确一分没出。”

“如此,知府帮他遮掩什么?您还不如实话实说呢!陛下一眼看见官府陈粮兑出的第一大户一毛不拔,想起他因霸占粮食、农田等逼迫人致死,说不定上个月就把他抄家了。”巫明丽又点了丰江二县几个在“死亡名单”上的富户的名字,请许知府以“招待信王”为由,邀请这些人家,攒个席来。

许知府满口答应:“这几个皆系本地豪强,闻得信王殿下巡查赈灾,早就来府城里聚齐了,等着谒见信王殿下。此事原简单。”

“嗯,宜早不宜迟,最好就明天吧。淮北已经如此了,我不敢想淮南,浙东,闽北是怎样的情形。中南有民变,可知大江大河下游到中南这一段,也是受灾了。王殿下在淮北不能徘徊太久,咱们就快刀斩乱麻吧。张同知、王同知、叶通判等,在?”

张柱国等几个跟着信王来的士子官吏自席间起立:“小臣在。”

巫明丽将卷宗抄录版给他们:“你们自己分着办吧,最后交给我两个回答,第一,确认他们的罪行是否属实;第二,找出他们藏匿粮食的地点。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