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钱家内部的小九九(1 / 2)

费雪并不美貌,身形也不像大众意义上的江南美女那般纤柔娇软,她的瘦里透着筋骨。

她惯常以男子装扮行走,多穿青、蓝、紫色的劲装,戴黑纱角巾或小冠,绑腿绑臂,浑身透着一种刀子似的爽快劲儿。

费雪也没有江南才女的才情,什么诗词曲赋,一概不通。

可是将万事万物摆上来,她第一眼就能抓到重点。

钱家和巫序为黄二丫的案子扯了一个多月,之前钱家派出交涉的人是钱家老爷和几个老门客,在巫序跟前毫无招架之力。他们不过仗着自己是地头蛇,方能和巫序打上来回。

费雪出面之后,很快就把事儿摆平了。

钱家人认为是巫公子欺人太甚意图讹诈等等,费雪一眼看出巫公子身上“尚有良心”的书生意气。

人家和钱家往日无冤近日无仇,欺负你做什么?不就挣个死理儿?和他讲道理不就完事了。

费雪先低头认错——本也是钱家错在先。甭管再怎么洗脑说黄二丫贪心不足啊,作坊女工手脚不干净啊,偷懒摸鱼啊……现实就是工坊逼死了人。费雪最初开工坊时,开的条件可不是什么一天八个时辰月钱四两年底还要倒扣,而是一天四个时辰月前三两管吃管住。

是什么时候开始走形的?费雪不知道。

如何就到了涉及人命的程度?费雪更不知道。

但是事实就是这样。而钱家势单力薄不能在这里浪费时间和人情,更需要想办法借力攀附一个真正的大靠山。

费雪代表钱家让了一步,承认自己查得不严,被人蒙蔽,下达的命令被人阳奉阴违等等。

最终达成一致,只要黄二丫赔偿织机,钱家就不再追究黄二丫的责任。

赔偿,很大的一笔钱,但难不倒巫序。

钱家老爷不理解,这里让步,岂不显得钱家软弱可欺,那些女工们若是有样学样,如何办?

费雪问公公和叔伯:“刚办作坊的时候我说的条件,全都变了,也没有人和我说过哪怕一句。叔叔们,知道怎么回事吗?为什么给女工们吃刷锅水泡的咸菜叶子,还要扣她们伙食费?包吃包住一天两顿,我写在招工告示上的字,叔叔们看不懂吗?”

几个老爷恼羞成怒:“别人家都这样事儿的,偏咱们家当善人,早被他们挤兑没了!按你的意思,咱们一匹布要比别人多花四五成钱,怎么干得过人!”

但是老爷们终究还是收敛了一些,费雪拿捏住了老太太,最后老太太拍板说:“咱们这样的大户人家,行善积德原也应该——积善人家庆有馀嘛!多积阴德多读书,没差,没差。”

事情后就这么找解决了,巫序前后捋捋顺,总感觉哪里不对,给姐姐写了封急信大约交代此事,特特加钱加急,让驿站快马送回去京城。

再之后,巫序把注意力投向了书院,他的目标非常明确,他要给巫家书院注入新的活力,他要学习南方的教课思路和经验,有合适的讲师,也可以带回去。

江南人才太多了,钱塘就这么大块儿地方,大大小小扎了八个书院,每个书院有十几个讲师,还有大把的专攻科举的老讲师排不上次序。

巫家书院以山长为主教授,下有八个夫子,都是专攻某一部书的,讲课效果不如这些书院的老讲师。

巫序动了心思,想给父亲和自己看几个左膀右臂。

江南文风尤盛,文坛活动极多,文人交际频繁。巫序只是和自己附学的孤山书院稍微透漏了一点意思,主要是奔着孤山书院里的两位讲师去的,没有半点宣扬的意思。然而这个消息却很快就传开,传得整个钱塘及周边的书院都知道了。

原来北方来的那位愣头青巫小公子,不仅家境殷实、知交遍地,家里还有个书院等他去继承,他家那个书院,每届还要出好几个进士呢!

家里有个书院是他的很重要的优点,消息再灵通的人还知道,他是信王的小舅子,信王现很受器重,在边关打仗呢。想来老子如何放心儿子在外掌兵?定是父子关系非常密切,父亲对儿子深信不疑,否则怎会让皇子触碰兵权?瞧瞧,人家的封号是“信”。

于是巫序的身份一下子就尊贵起来了,特别是和他争执了下一个月的钱家,他们多想攀个高门大户的靠山,庇佑他们的子孙,提携他们的仕途和地位。

那么大一个外戚加学阀杵在眼前,他们竟然看走了眼,差点错过一个极好的人脉。

本来已经和巫序淡了的钱家,又凑上来和巫序攀交情。

然而巫序和又贪又刻薄又油滑的钱家老爷,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偏偏钱老爷特别擅长钻营,巫序又拉不下面儿,就也这么混着了。

巫序看着,整个钱家,怕是只有费雪一个明白人。

虽不通文墨,却通了心窍,活得很透彻明白。

可是她一个妇道人家,明白,又能做什么呢?

钱家用了她的主意,挣下万贯家财,却不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