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巫小弟的江南之行(1 / 2)

江南有一种很奇怪的生命力和活份。

巫序和罗琴心主要游走在民间,一到金陵,就如游鱼入海,了无踪迹。

他们每到一地,必租住在乡间,专看村民们如何生活劳作。

巫明丽交代他们仔细观察田亩、货殖、交易、粮税,他们就整了几个本子,看一笔记一笔,将所见所闻仔细记录下来。

一地有一地的风情,然而风情之下,人们的行为逻辑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有的地方过这个节,有的地方过那个节,都是祈天时庆/丰/年过春节;有的地方在山洞里存粮食,有的地方在地窖里存粮,都是存粮;有的地方做这种腌菜,有的地方做那种腌菜,口味虽大不相同,但都是延长蔬菜的食用时间……

不同的村子有不同的生存之道,有些地方村子更野蛮霸道,谁的拳头大谁说的算,有些村子已经形成更宽容道德的家规祖训。

一般看来,越是读书的地方,越重视规矩。

一片大地,一个时间,不同的道德礼仪,充分论证了先贤的观点“仓廪实而知礼节”。

不过巫序感觉,到底是吃饱喝足了开始想规矩,还是子孙们向上走需要一个清白的家族,有待分辨。

他们辗转多地,见识各个城市的风情。

在金陵,他们看见了规模极为宏大的官府织造,蚕丝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纺织机昼夜不歇,连河里的水都被染料染成了棕色灰。

在吴州,他们又看见了职业幕僚和师爷如何联党结伙把持一地政务,他们的科举备考早已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机制。他们的学子,在正式参考之前,早就考了千八百遍了。

有几个学院甚至按号舍的构造,自行建“小舍”,给学子们熟悉考场。

巫小弟以举人的身份临时附学一段时间,发现吴州的平海书院在江南只是中上,但随便一个讲师,都和巫山长不相上下。

难怪在京里时,就听说有些人家选塾师只考虑江南来的。

巫小弟决定,等这一次游学事了,他回去见见父母兄姐,立刻转来江南,再多学一段时间。

学读书,也学如何教书育人。

过了吴州后,巫小弟和罗琴心又去了松江。

他们看见了民间纺织业的活力,不同于金陵的织造以进贡为主,松江的纺织以销往海外为主。松江布的种类和花型更多、更丰富,甚至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花样。

巫序背过好几个百花谱,很确认,有些花根本不是大雍的花卉,一问,原来这布的买家来自万里之外,那面的物候和大雍区别甚大,连人的长相都有很大的区别。

一个店家和巫序混熟了,还给巫序看了那边什么什么国的画稿,他们的王后以千金一匹的价格,定了五六十匹布,要求紫色、红色的底,上刺绣这份画稿。

画稿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很多不同的场合。好几幅画稿的女人没有穿衣服,只披一条布,金发碧眼,雍容丰腴,透着神性。

这画法极为奇怪,巫序没见过这种手法,于是花钱买下了这份手稿。

其实对方要求返回投稿,但是隔着几万里,店家对他们的要求压根儿不带理的。巫序和罗琴心既然想要,店家就随便收了点钱卖了。

他们两个长得太好看,出手也大方,身边还有好几个护卫、家丁,说明是大户人家的子弟。

他们说非常标准的官话,是读书人,还是举人,来头不小,但是和他这个商人说话总是和和气气的,店家很受用。

店家领着他俩出去社交场合,特别有面子。

店家一度想把自己的女儿塞给他们作妾,还说:“不要你们彩礼的哩!”

巫序和罗琴心赶忙拒绝了。

巫序还观察到,这边的自梳女比别处都多,于是导致本地的男子更难娶上媳妇,又进一步导致本地的彩礼更高。

但是和京城附近几个材料很高的地方,又不一样。本地少见溺女之风,因为这里有人愿意花钱买丫头。

他和姐姐写信,再仔细寻摸了一番,终于悟了:本地的作坊产业非常发达,特别是钱家革新的织机大面积传播之后,作坊一本万利,导致女工需求量特别大。一个女子十二岁就能当熟工用,一年能给家里挣三十两银,若是豁出去命,四五十两也有的。

一个女子,一年大约能挣三十两,若是嫁人,这笔钱就归夫家所有了,所以有些钻进钱眼里的人家宁可逼迫女儿自梳,以自誓不嫁,一辈子为娘家挣钱。

有些人家贪欲不是那么高,还有些亲情在,收了女儿几年工钱,再收相当于几年工钱的彩礼,愿意把女儿嫁了;还有些人家,张嘴就要价值十年二十年工钱的彩礼,直接吓退了所有求娶的男方。

巫序不免产生疑惑:那些贪心的人家,霸着闺女不让嫁人,那么等闺女儿们干不动了,手上没钱,膝下没人,她们的家人会照管她们吗?

作坊兴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