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向北(1 / 2)

公主的故事在人们口耳相传中越来越丰富,巫明丽沉默地采集其他人的故事,渐渐地拼凑出其他人的故事。

礼部和内务司中负责皇族典仪的御事府撕了十七八天,从十月初撕到十月底,终于撕明白了,还是御事府占了上风。

李清婉的封号改为“定国永安”,追封“北原总督”,谥号为“敏襄”,于北莎原起北陵,以国礼葬于北陵。

与巫明丽说的“定国长安”有一字之差,这就是御事府让步的地方。

总比什么柔贞顺嘉好吧。本朝一般以封地为封号,也有一半一半的情况就是拿两个吉祥字拼起来。“定国永安”,好歹拼了四个字。

安葬之地,能弄个“北陵”也很不容易了。毕竟只有帝后妃的陵寝才是“陵”,公主的坟墓称陵是特赐,还要起石雕八骏等等,规格很高。

追赠的“总督”,更不用详说,按照公主的遗愿来的。

战死的二百余人附葬北陵,凌劲谥号为“恭武”,驸马都尉,追赠北原侯。

本来帝后是想通过驸马的身份给凌劲的父母兄弟一些抚恤的,巫明丽拿着从民间收集的信息,再次进宫觐见,把抚恤拦在了凌劲的追封上。

本来从军是轮不到凌劲的。他家父亲和祖母偏爱大哥二哥,母亲偏疼四弟五弟,一家子五个兄弟,除了凌劲都已成婚,只剩凌劲未娶。在征兵未征到他家时,他家收了邻村舅舅三十两银,让凌劲代替舅父的儿子从军去了。

凌劲死了,死前根本没享什么福,死后却要给家人带去那么多好处,那他这辈子未免太憋屈了。

世道不允许儿女忤逆父母,就算父母把儿女虐死了,儿女也不能有怨言。从这个角度,巫明丽阻拦凌劲的死后哀荣福及他的父母,很没根据。

然而世间的道理再多,都是皇室拿来约束别人的,遇到皇家,什么道理都不管用。说个笑话,用法令要求皇室特别是本代帝后,是违法的。

凌劲既然是驸马,那就是皇家的人,有摆脱凡俗亲缘的理由。

她就想试试。

一试就准。

帝后在这些小事上没有特别在意,巫明丽进言,有情有理,虽不合孝道,却合“赏罚并举”的处理思路,皇帝陛下就采纳了。

帝后的心思在别处,所以对凌劲的家事漠不关心。

借公主封谥的由头,朝里又发生一轮非常激烈的互相攻讦清洗的争斗。

皇帝陛下高高在上,坐观龙争虎斗,盘算谁弱了谁强了,谁可用谁挨打。

皇后殿下隐而不发,借势导利,赚取渔翁之获。

巫明丽也没闲着,议封谥期间,朝廷里乱成一锅粥,几派素有积怨的人马打得脑浆都快出来了,正好给了她浑水摸鱼的机会。

不同于之前“捡漏”,奔着老田韩胜子他们未来的成就,在他们落魄时伸出援手,这一次浑水摸鱼,巫明丽摸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

被下狱问罪的,等他们坐了几天牢后,给钱捞出来;被驱逐罢官的,在他们被迫离京前,找到安顿下来。

顺便,巫明丽悄悄地把坐了快三个月牢的陈千帆捞出来了。

陛下的气已经消了,陈千帆顶多就是个无功无过,并没有存心害人性命,交了一大笔赎罪钱,判了个杖三百、收回医簿,也就完事了。

所判的杖三百,还能交钱赎。

陈千帆元气大伤,并且出狱后面临的第一个困境就让他脑子里“嗡”一声炸了:他还活着,蜀王的秘密却已经家喻户晓!

要不他还是回牢里待着去吧至少在牢里能保命啊!

他踯躅了一天,感觉信王妃捞他应该是另有所用,那么王府就应该保护他,于是他主动找到了师弟,想求师弟悄悄地带他进府。

他师弟交给他一封信,没有抬头署名的信,显然早就料到他必有这么一说了。

信上说得很简单,他们两清了,以后不便再有所往来。站在恩情的立场上,建议陈千帆立刻诈死,隐姓埋名,远离京城,如此方可保命。

信上自始至终没提及“自己”是什么人,读信的又是什么人,陈千帆自己悟到了一点:信上写到了“恩”,可是从任何一个外人看来,陈千帆对信王府都没有恩。

信王妃“子嗣艰难”的诊断,是陈千帆出的,这哪有恩,分明只有仇。

陈千帆重重地叹气,虽然舍不得京城的基业和财产,也只能离京逃命去了。

然而就在他和师弟悄无声息地收拾行李期间,一个貌似寻常的中年男人找上了他们。

一番交涉和交易之后,陈千帆还是舍不得自己的荣华富贵,在三天后跟着中年男人搬走了。

而陈万木总觉得师兄这是与虎谋皮,于是他比计划的日子提前两天,改计划中的南下为西向,夹在一群商人里头,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

皇帝陛下年事已高,本来储位在望的蜀王已经出局,陈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