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去报道(1 / 2)

鸟儿们也开始活跃起来,或在树梢间跳跃,或在空中翱翔,清脆的鸣叫声交织成一首美妙的晨曲。

在农村,一幢带有院子的三间瓦房,房屋的外墙多为砖红色或是淡黄色,屋顶覆盖着青灰色的瓦片,显得古朴而宁静。院子的一角还养着几只鸡鸭,它们悠闲地觅食,偶尔发出欢快的叫声。

进入屋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客厅(也称堂屋),这里既是家人聚会的地方,也是接待客人的场所。

堂屋正中央摆放着一张桌子专门吃饭用的。两侧则设有几把木椅,墙上挂着家族的合影或是一些装饰画,可以看出温馨的家庭氛围。

左边的一间房间是主卧室,门上挂着一块绣有吉祥图案的布帘,增添了几分私密感。走进卧室,可以看到一张大床靠墙摆放,床上铺着手工缝制的棉被,枕头旁放着几个绣花枕套,既实用又美观。

房间的一角设有一个衣柜,里面整齐地叠放着四季的衣物。壁上挂有一面镜子,旁边还有一张梳妆台,上面摆放着一些简单的化妆品和梳子等用品。

右边的房间则是次卧,布置相对简单,主要是一张单人床,以及学习用的书桌和椅子。书桌上堆满了课本。

整个房屋虽然简朴,但处处透露出家的温暖和生活的幸福。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一天都充满了宁静与和谐。

李莫的父亲李靖睡眼朦胧的睁开眼睛,手摸向熟悉的地方,打开卧室的灯,随即推了推身旁的老婆王翠。

“赶紧醒醒,今天一早要去车站呢。”

李靖话说完就起身,穿着拖鞋,到衣柜里翻到自己早已准备好的衣服,相对于自己衣服里面最干净最体面的衣服。

“好嘞,我来起床给儿子下个他最喜欢吃的青菜疙瘩汤。”

王翠附和道,然后麻溜利落的开始起床穿衣下床,朝着院子里厨房的李莫的妈妈王翠朝着房屋外面小院里的厨房方向走去,近几年的生活水平还好了点,开始用上了煤气灶。

开门进入厨房映入眼帘的先是厨房最东边一个经历沧桑的窗户,变得有点黝黑,只留了半个窗户门,铁栏杆似的。

左手边是农村灶台,起初在李莫小的时候,记忆里还是用泥巴石头建造的,后面再长大一点,家里面开始用水泥建造,因为比土灶台更为坚固耐用,那会也不找什么工人,就请村里熟悉做这个的人帮忙一起做。

主要弄些水泥、沙子、碎石、钢筋、红砖或耐火砖,确定灶台的大小和形状等…看着简单,也是一项技术活。

直到李莫上高中了,灶台就很少用了,下面需要烧火,一个人烧菜有时候就忙不过来。现在就普遍开始用煤气灶了。

右手边,一个木头打成的长柜子,里面装的碗筷以及厨房杂物,旁边是一个煤气灶,还有一个大方桌,上面放着砧板菜刀,以及一些菜。

看着厨房虽小,但是收拾的很整洁。

王翠显然是做菜一把好手,想着为自己疼爱的儿子做一顿美味的早餐。

她的心情格外的好,都开心的一边切菜,一边哼起了欢乐的歌:“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

厨房里弥漫着清新的蔬菜香,王翠的动作娴熟,她先把青菜洗净,然后在热锅中倒入适量的油,简单快速翻炒几下,接着加入适量的水。

趁着水烧开的时间,王翠取了适量的面粉,缓慢加入水和面,不要把面和的太稀,手法轻柔确保面疙瘩既有弹性又不失劲道。

水开了,她把面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轻轻丢进锅里,再打入一个鸡蛋,瞬间锅里泛起了美丽的蛋花。

几分钟后,香气扑鼻的面疙瘩就做好了。

父亲李靖穿好衣服洗漱好就去了隔壁房间,喊李莫起床收拾,吃饭。

王翠已经把面疙瘩全部盛好,李靖去把盛好的,全部端到堂屋,一家三口开启了早饭模式。

吃完了,按照惯例,李莫收拾碗筷。

全部收拾好,骑电动三轮车装好行李,出发去县城汽车站,对于李靖来说,这一刻意味着多年的辛劳终于有了回报,儿子的成绩是他们家庭最大的安慰。

临行前,李靖语重心长地叮嘱儿子:“到了学校,千万不能放松学习,要继续努力,不可因为一时的成绩而骄傲自满。”

母亲王翠也是一路陪伴左右,手中提着一些细碎的小物件,虽然东西不多,但每一样都是精心准备的。

她一边走一边叮咛李莫:“这些衣物和被褥都是家里最好的了,我们把它们全部装进了这个尿素袋子里,就是为了省下在学校买这些东西的钱。到了学校,要记得好好照顾自己,不要舍不得用。”

王翠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儿子的关心与不舍,每句话都透露出一个母亲对孩子最深沉的爱。

到了徽城汽车站,直接拦了一辆马自达,经过王翠一番砍价,从五十块钱砍到了四十块钱。

到了校门口,已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