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分化今年恩科的读书人(1 / 2)

朱标轻轻摆手,“这江山社稷,该如何去治理?古往今来,无数先辈尝试过各种方法,最终的答案是什么?”

没等朱允熥回答,朱标径自接下去:“是礼法!只有儒家的‘礼法’二字,能保得一时安宁,也只有礼法,才能驾驭万民,让他们心中有忠君之念。”

“更进一步,正是礼法的框架下,天下读书人得以科举入仕,为朝廷效力。有了这些人才,朝廷才像个朝廷,朱家才能治理这江山。”

这,是帝王之道。

就像用锋利的刀刃,残忍地剥开王朝表皮,将底下血淋淋的筋骨暴露在朱允熥眼前。

朱标的声音透着几分无奈:“儒家!既有家,何来国?看看前宋同士大夫共治天下,可现在江山安在?”

“书山学府几乎成了半个朝廷,一个部门高官全是亲朋故旧,边疆大员背后纠葛着无尽的士绅豪强。这天下,到底是谁的天下。”

讲到最后,朱允熥分明感受到朱标正极力克制着胸中的怒火。

就在一阵低沉压抑的嘶吼后,朱标倚回轮椅中,吐出一口气。

昏暗的光线里,朱标终于把深埋心底,对于这片江山乃至这朝廷最真切的感受,从灵魂的最深处狠狠扯出,赤裸裸地展现在朱允熥眼前。

朱允熥的身体开始细微地颤动起来,无法自抑。

他勉强挤出低哑的声音:“那…爹…还有爷爷……”

“呵。”

朱标冷哼一声,道:“如果没有儒家,谁来引导百姓,谁来治理国家,谁来维护地方上无数士绅和豪强的秩序呢?”

这是每一个英明君主共同的认知。

清楚,却又充满了深深的无力感。

“这天下,从来就不属于任何一个人,而是亿万百姓共有的。但人这么多,总得有人站出来管理,引领大家齐心协力向前走。”

“为什么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到了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呢?原因很简单,儒家懂规则,知道如何运用礼制为帝王稳固天下运行。”

朱标缓缓道出了历代君王的共识,身影逐渐靠近,直面朱允熥。

“你想改革科举,就意味着你要同全天下的读书人为敌。大明会因此陷入无休止的争斗,朝廷会动荡不安,军心会涣散,北方的防线会松弛。”

“那时,北方失守,你的叔叔们,都将会为国牺牲。而那些读书人,又会重新站出来,公平公正地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皇室继承者,作为这新天下的主宰。”

朱标的目光忽闪忽闪。

当他得知朱允熥借责备工部主事,赞扬冯大匠之事。

再联想到驿站那些微妙的管理手段,心中的疑惑渐渐地明朗起来。

朱允熥的眼神躲闪了一下,他压低了声音。

“父亲,难不成朱家也摆脱不了这样的困境吗?官场中人,皆是一门之门徒,他们抱持着相似的理念。”

“但自古以来,从三皇五帝时候的茹毛饮血到如今的礼仪乐章,世事哪有永恒不变的道理呢?”

“一年复一年,十年、百年,就像午门前那条长长的千步廊,永远一副面孔,国家怎能繁荣,大明又怎能永世长存?”

“莫非我们也要重蹈前朝的覆辙,短短几百年,就被党争、藩镇、宦官乃至外敌侵蚀殆尽?允熥以为,唯有不断革新,让世间涌现无穷的新鲜事物,提高农田的产出。”

“让百姓腰包鼓起,让粮仓丰盈得吃之不竭,使大明永远屹立世界之巅,才是我大明万世基业的根本。”

今日这场父子间的对话,已然是剖心掏肺,毫无保留。

朱标彻底揭开君王与儒家之间的那层纱。

而朱允熥也是全无隐瞒,将自己的真心话和志向和盘托出。

朱标又轻轻叹了口气,眼神变得深邃。

“讲了这么多,你还是没跳出这个圈子,看不透本质啊。”

朱允熥一脸茫然:“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

朱标语带深意地说:“想想看,汉武帝以前的儒家和之后的有什么不同?到了隋唐北宋开设科举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朱允熥猛地恍然大悟,“父亲的意思是,要从儒家内部寻求突破?”

改良儒学派。

这一瞬间,朱允熥仿佛清晰地看到了朱标的政治蓝图。

他忽然感到,这与自己的某些想法不谋而合。

朱标似乎总能洞察朱允熥的心思,轻笑一声。

“如果我没猜错,你心中所想也正是如此吧,既然我们没有能力彻底颠覆,重新塑造,那就只能按照我们的意愿,引导它顺着我们设定的河道流淌。”

朱允熥心悦诚服,起身恭敬地拱手行礼:“还望父亲详细指点迷津。”

朱标摆摆手,“今年的恩科考试,你皇爷爷有意填补朝廷和地方上的官职空缺。既然要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