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〇章 鸡笼的天变了(1 / 2)

怒海覆清1852 董王不懂 1238 字 5个月前

董良攻打鹿港的时候,鸡笼进入的华族的怀抱已经7天时间了。

县城的秩序基本上恢复过来,城内的百姓在得到了华族分发给他们的粮食之后,就再也不害怕这支穿着蓝色军装的军队。

“刘掌柜,来1份酸粉啊。”孙国友坐到了县衙斜对面的1个小摊子前。

他是鸡笼县工作组的组长。

这次进驻鸡笼的工作组1共有5个人,1名组长,4个组员,每个人的分工都不同。

他们5人实际上组成了1个县衙的班底。

原本县衙的小吏1共留用了7个人,还有1些差役,只要没有恶迹的都暂时留用。

工作组前几天做的事情主要是清查府库和田地、户籍。

这几天,这项工作基本上已经结束了。

孙国友原本是福建同安人,他的弟弟孙国仁是包恩号华工的1份子,之前迁移家眷的时候,孙国友1家为了防止被牵连,1起迁移到了西表岛。

而这个孙国友恰好是个读书人,还在县衙担任过小吏,于是就被安排在行政公署工作。

这次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工作组的组长。

他除了总抓各项工作外,最难的土改工作也由他负责。

整个鸡笼县现在已经开垦的耕地面积有9万3千7百亩,这是县府登记造册的面积,当然还会有1些隐形的土地。

当地人口有户1万两千5百户,口5万1千6百。

很显然,这些土地是不够的,好在鸡笼港是1处重要的渔港,很多百姓都是以打鱼为生,还有人专门在码头从事服务业,这样才养活了这么多的人口。

摸清楚了这些,孙国友准备启动自己的土改工作了。

分田地这样的事情,老百姓自然是欢迎的,阻力来源于那些原本掌握大部分土地的地主。

“孙大人啊,您稍等。”老刘头很熟练地为孙国友做了1碗酸粉。

他1直在县城做早餐生意。

在护卫军没有来之前,他每天都要将当天几乎1半的收入交给那些县衙的皂隶。

护卫军来了之后,张贴告示,凡是进出城门、在城内摆摊1律免收厘金。

老刘头原本是不信的,不收钱,那些县衙的人吃什么啊。

然而,华族却说到做到,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告示贴出来。

第1天,华族公告说要给城内的每户人家发米1升、盐2两。

果然很快就有人敲锣打鼓让大家去县衙门口领取。

第2天,他们又说取消县内1切厘卡税费。

实际上自从城门口站岗的人变成了穿蓝军装的人开始,就没有人再向他们收过钱,进出城门只要检查有没有带兵器,再也无人盘剥。

县内开张的店铺照常做生意,不再有收税的小吏上门。

那些华族的官员上门买东西、吃饭从来都是照常付钱,哪怕你要跟他们客气1下都不行。

第3天,华族公开售卖平价盐,只要登记了华族的户籍就可以凭借户籍购买从海上运来的平价盐。

董良在8重山群岛开辟了好几座大盐田,因为采用晒盐工艺,成本较低。

而在满清治下,盐1直都是官府敛财的工具,价格虚高,到了百姓手中更是贵不堪言。

就是这些沿海百姓,吃盐都要花费众多。

董良让行政公署销售平价盐,看似价格低,实际上这个价格盐场都还有的赚。

关键是百姓不需要因为价钱而吃不起盐。

这1政策,让华族在鸡笼统计人口的工作推进得很快。

消息传开之后,十里8乡的百姓自发前来上报身份信息。

甚至还有番民前来,工作组都11帮他们统计。

董良早就已经交代过了,在东番岛上汉民、番民只要入华族户籍,1律平等对待。

第4天,工作组开始下乡,按照县衙留下的地契清查土地。

这1清查,孙国友才发现,鸡笼这里明明雨水丰沛,为何土地这么少。

原来是那些大族霸占着1些荒地不开垦,也不允许百姓开垦。

因为他们担心佃农开垦土地之后,就不会来租他们的地去种,那样的话他们跟谁收取租金呢。

这个理由其实非常的荒谬而自私。

曾经在县衙做过小吏的孙国友知道,这种情况在很多地方都有。

那些山林只是被那些大户霸占,很多都没有地契。

普通百姓又不会跑到县衙去查证。

在满清时期,1个自然村落中,能够跟官府打交道的人实际上很少。

那些地方上的士绅充当官府管理乡村的拐棍,在百姓的眼中,他们就是官,就代表了权威。

“老刘,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卖酸粉的,为何不在乡下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