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开挂速度(1 / 1)

各路有识之士的争相投奔,让吕浩的招兵计划异常的顺利。

他亲手规划分配了岗位,并令其呈现出一股奇异的结构:绝大部分由技术人员构成,没有多余的行政岗位。

就导致100个人里面有90个都是玩技术的,剩下10个是管理人员,如此布局能让公司资金用在刀刃上,效率能极大提高。

这恐怕是研发技术最为理想的企业状态了。

但想要这么实现的前提是:首先要有充足的资金,第二是不受短期项目干涉,第三股东不会盲目插手。

这是那些上市公司、大集团很难实现的状态,因为一个项目必然会遭受高层、董事会、股东各方面的压力。

特别是一个长远的战略项目,追求短期利益的股东们必然“天生短视”,然后就带来了决策分歧,进而卡住资金预算,各种行政干扰又导致效率低下。

大集团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率之低下,是外界很难想象的,人越多效率越低,甚至会发生那种大SS发布会上豪言壮志提改革,高层斗志昂扬跟进,中层不得其解,底层一头雾水……最终大半年过去了,进度仅仅是“新建文件夹”。

没错,说的就是某第二个字母开头的视频网站。

吕浩也在大企业工作过,他很清楚这种怪圈,所以他一直很抗拒把公司做大,更不想追求上市化。

因为规模做大了,必然会把效率降低。

直到他获得系统升级后,出于对自身能力的自信才有所改观。

于是折中呈现出来的就是科技公司这种90%技术人员的结构。

因为他是集团董事长,绝对控股股东,他能够实现这种不看短期,只看长远将来的投资决策。

放眼国内这么多同行,他就算不是独苗,也是巴掌数量的稀少了。

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效率飞快!

也就是春节后上班的两个月里,吕浩就将AI的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模型建立起来,说直白点就是亲手造了一套属于他自己的车轮子。

造好了车轮子后,事情就变成了像金融编程里的直接导入指标数据,或者直接引用指定函数的自由发挥模式。

技术团队不需要再对底层逻辑算法进行推演,他们将在吕浩提供的内容上自由创造,探讨不同的可能性。

同时,系统也对吕浩的效率给予了肯定,提取进度直接来到了100%,意味着他随时可以开启下一次提取。

但吕浩这次没有忙着立即开动,他继续分配项目组别、划分不同的团队任务,尽量把预算规划到20年后。

吕浩牢记未来自己的提醒,尽可能的让计划清晰,必须要按照计划做到长久,不能半途而废。

时间再过去一个月,当他感觉一切都妥善后,才开启下一轮的提取。

这一次就很干脆,物质财富:114亿。

精神财富(内容略)。

这一世的财富对比上次有333亿来看少了一大半!

不过吕浩的心情倒是不错,因为他之前做的计划都是烧钱大投资,某些方面不计成本的!

这么烧钱下来20年后都还能积累一百多亿的财富?证明他在赚钱方面的本领表现超然,不然肯定支撑不到烧20年钱还没花完的底气!

但是这里面也肯定存在遗憾,因为看到这个财富规模后,吕浩就知道战略项目应该没有取得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