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二章 炉炭监(1 / 2)

大宋教书匠 文佬 1106 字 1个月前

赵佶登基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但朝廷的格局,依然是向太后垂帘听政。

说是听政,事实上大权依然掌握在向太后的手中。

其实当时赵佶如果不提出“建中靖国”的国号还还,一旦提出,其实就把自己摆到了向太后的对立面。

好在钟粟即使让赵佶发挥了他吃喝玩乐的特长,向太后才稍稍有所放松。

不然按照一开始的那种情况,向太后只会变本加厉。

朝议之上,钟粟呈上了自己的奏折。

“太后、官家,几年中我大宋冬季漫长,黎民受冻毙着甚多。

下臣建议,推广陶土火炉,在各地寻找挖掘石炭。”

不是什么时候都要拐弯抹角的,自己本来就被向太后多方怀疑。

如果还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向太后一定会认为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阴谋家。

众大臣一听,发现钟粟说得还是很有道理的,汴京的老百姓已经用上了陶土火炉。

只不过大宋幅员辽阔,火炉不可能迅速普及的。

“臣以为,钟侯说得极是,陶土火炉几乎不用铁质,石炭耗费很低,倒是可以试试。”

章惇不是没想过这些,他其实有自己的看法。

大宋军队在西北边陲作战之时,常常受到风雪的骚扰。

有时候仗都

没怎么大,但人却都冻坏了。

水寒伤马骨的说法很有道理,其实也是说人的。

西北边军远离中原腹地,有时候往往补给未必能够及时送到,加之突然变化的气候,往往还没接战,就已经有所牺牲。

章惇一直以来都属于坚定的主战派,自然先考虑的是军队供应。

但他觉得,只要能够做到想大宋百姓推广,那自然可以向军队普及。

只不过朝中政治形势变幻莫测,他并没有立刻说出来。

“此物推广固然是好事,但却可能会变成赚钱的工具,下臣觉得不妥。”

钟粟没想到的是,刚提出了还没详细陈述,就已经有人反对了。

他真的搞不明白,这种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态,说话不过脑子吗,还是另外有原因。

“钱翰林说得不是没有道理,钟侯的爱国之心老夫心里有数,但却未必能够挡住悠悠之口。”

曾布说了一句,但却没有表明任何态度,典型的老狐狸做派。

“这位是钱翰林是吧,我问问你,你觉得本侯是那么缺钱的人吗?

另外,本侯都还没把奏折的内容说完,你已经就断定是本侯想借机赚钱?

也罢,我汴京大学提供技术,至于发售之类的事项,要不就交给钱翰林吧

?”

钟粟无不气愤地说了一句。

这些大宋官员真的让人服了,自己食君之禄却不能与君分忧,这到底是怎么样的是一种人设?

最有趣的是,大宋官员自己贪墨的手段的确不少,可别人要取得合法收入,却不被认可。

“钟侯开办书院,为国抡才令人钦佩,但要全面推广陶土火炉,难道真没有私心吗?”

钱翰林倒是毫不退缩。

“我什么时候说自己没有私心了?我说了吗?

为我大宋做些事情,从此青史留名,这样的私心我不该有吗?

你如果觉得不妥,还是那句话,我把这个差事让给你,你尽管去做,青史留名的就是你了。

虽然这样的选择我并不愿意,但为大宋着想,又有何妨?

钱翰林如果连这样的私心都没有,这个翰林是不是可以考虑挪个位置了。”

钟粟一番慷慨陈词,说得钱翰林一时脸色发白。

让他没想到的是,钟粟居然坦白了,还说自己就是有私心,但这份私心却是为了大宋。

简直毫无破绽,根本就想不到辩驳的理由。

向太后、赵佶也一时不知道怎么开口,青史留名这样的事情,什么时候都可以拿出来公然说了。

放眼满朝文武,也只有钟粟好意思这么说,

其他人还真没有这个魄力。

“我看要不这样吧,就让钟粟负责推广陶土火炉,既然钱翰林有所怀疑,那还不如干脆做了钟粟的副手,时时监察也是好的。”

章惇冷冷地说道,语气中带着嘲讽。

“好了,此事本来就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怎么就扯到私利上了?

朕同意钟侯的想法,就让他负责这件事情吧?母后觉得如此处理可好?”

赵佶终于忍不住了,他觉得好歹要为钟粟出头一次。

堂堂一国之君,即便向太后有自己的势力,但总不至于时刻仰人鼻息。

赵佶一言已出,其他大臣也不好意思说什么。

不过有趣的是,不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