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章 最好的时机(1 / 2)

大宋教书匠 文佬 1441 字 1个月前

钟粟无比放松地度过了一天,这天晚上睡觉都睡得特别香。

自己的商业帝国其实已经算发展的够快了,不快也不行,书院的运行需要海量的资金去支持。

不过他粗略盘点了一番,很快发现,虽然时间不长,但书院培养出的学生已经开始反哺书院。

这个也不难理解,工商管理学院毕业的学生,都会选择去创业。

有一部分学生的家里有亿万家产要去继承,学院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只要是和钟粟旗下的产业有交叉,自然会选择优先合作。

至于更多的学生,都选择了在自己有优势的领域去创业。

除了这两部分,其余的学生则是直接留了在钟粟旗下的产业,这部分学生成长很快,最终会成为中坚力量。

汴京大学成立时间短,暂时还没有学生学成毕业,但罗浮书院却已经有了。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何振带了个好头。

州府一把手的独子都果断从商了,其他人自然要适当跟风的。

再加上惠州一带本来商业就比较发达,很多商品甚至是要通过广州港销往海外的。

这样一来,罗浮书院显然走到了前列。

至于科举一道,有时候就是一门玄学,跟学问不完全成正比。

钟粟也不刻意计较这个,尽力而为,不行的话还有不少后路。

至于医学院这些,同样很热门。

吃五谷生百病,何况在钟粟的支持下,黄神医带队的医学也进展很快。

准医用酒精的发现,也让黄神医在处理各类外伤时方便了很多。

至于中草药的研发,钟粟插不上手,也只能靠黄神医的团队探索。

钟粟从惠州临走的时候,瓷窑张老板的儿子张林身体已经恢复了个九成九。

当时据黄神医说,张林绝对是个医学天才,加上他进罗浮书院之前,就已经自己瞎折腾了几年,基础还行。

钟粟也在期待,也许可以考虑,在汴京大学再成立一个医学院。

登封嵩阳分院地方就那么点,当时把铁坊和马车坊搬迁出去,算是又腾出来了一块。

但毕竟是个县城,摊子太大了没有实际意义。

虽然很小,但钟粟在这里得到了很多经验。

所以到了罗浮书院,各个学院才能迅速办起来。

当然,人数总体还是少了很多,但只要站稳脚跟,逐渐拓展就行了。

一个县城有这样一所书院,其实已经完全足够。

对于罗浮书院,钟粟的定位,倾向于文科、商科和医科,其他专业看情况。

其实这么做也是考虑了历史和地域因素,南方一代自古多山多水多秀才,文科自然不能放松。

再说现在还有苏东坡、梅夫子这些人坐镇。

商科更不用说,本来就是商贸繁盛之地。

医学倒是考虑到了岭南独特的地域因素,潮湿闷热的气候,容易滋生细菌,导致疾病传播。

也正因为这样,医学本来就有比较好的基础,药材的种植也已经有了经验积累。

当然,虽然没有设立理工之类的专业,但却不代表就不重视了。

要知道,墨家现在其实就是钟粟的一张底牌,另外还有一家铁坊和铜厂,足以满足工业产品的需求。

对于在北方的布局,重心毫无疑问在汴京。

汴京这地方的地形,总体可以说就是一马平川,其实并

不适合作为一国的都城。

大宋高层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但这里面牵涉的因素太多,只能面对现实。

钟粟不管能耐多大,暂时也没有信心怂恿高层迁都。

现在的办法,也只能尽力做好北方防线的巩固。

既然是大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那就意味着汴京大学的定位,必须是综合性的书院。

凡是需要的专业,都必须设置,而且每个专业都要足够强大。

但办书院不是办企业,时间的积累非常重要。

只有把时间堆上去,才会有足够的数量,数量足够庞大,才能产生一些真正的人才。

这个问题钟粟非常清楚,着急没有任何作用,前期要做的只能是大量地吸收人。

可以说,传媒学院看起来没有太多的事情,其实在《汴京头条》的创办上还是成效很是显著。

这些学生已经逐渐体会到了钟粟的一些想法,开始在刊发文章的选题上下功夫。

看起来最不起眼的传媒学院,其实已经开始慢慢渗透大宋的各个阶层。

有了这种渗透,就会有改变,虽然很慢,但这样的改变最稳定,也最让人不知不觉就接受原来不能接受的。

理工学院和将作监有密切合作,技术攻关上也互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