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府在历史上也算是地位尊崇,所在地洛阳跟后世的洛阳是一个地方,号称西京。
单单从名字上看,就可以发现对于大宋而言还是很牛叉的。
洛阳最牛叉的时代主要还是在唐朝之前,唐朝末年,洛阳破坏严重,算是走了背运。
到了大宋的时候,号称西京的洛阳也就主要是号称了,各方面已经大不如前,看在曾经很牛的面子上,依然保留着府的建制。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边赟能够成为一副之尊,多少还是有些斤两。
只要政绩出色,能把河南府的gdp稍稍搞起来一些,下一步直接踏入中枢,弄个大点儿的官职,也是有可能的。
边赟本来是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在汴京继续混下去也不是没有机会,但想要做出一番事情来,还是要担任一方大员。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这也是边赟的一个为官之道,他来洛阳还是有一些雄心的。
在来洛阳之前,他在大宋朝廷担任着右谏议大夫。
这个官职本来根本轮不到他,其实的情况很有意思,当时司马光和王安石两派一直在忙着火拼。
右谏议大夫空缺后,两派势力都盯上了,放谁的人大家都不服气。
这时候有人提议让边赟干,边赟是谁,司马光和王安石都不太了解,打听了一番,原来不属于任何一派。
两派居然都表示同
意,既然自己人吃不下,还不如让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去干算了。
反正他没有什么大的根基,再想办法慢慢拉拢。
当时宋哲宗还小,一听两派都推荐,派人考察了一番,履历也不算难看,也就同意了。
就在之前程颐担任帝师的时候,边赟恰好在汴京担任从四品的右谏议大夫。
谏议大夫这个官职其实没有什么实权,但却可以对大宋的重大决策说三道四,当然不能靠嘴说,必须得码字写成所谓的谏书。
保守派的代表人物砸缸先生司马光,就曾经担任过右谏议大夫。
当时为了反对新政,司马光曾经疯狂码字3000,写成了著名的《与王介甫书》,影响力也是大大的。
大宋是文官政治的巅峰时期,所以谏议大夫之类的人混得还算不错。
程颐成为帝师之后,学问什么的自然不用多说,但脾气老大了,和同事们相处得也不怎么样。
老是给小皇帝讲课讲习惯了,有时候不小心对着同事也是上纲上线的,搞得大家都不怎么开心。
当时哲宗年龄还小,没有亲政,不少人就找高太后说他的坏话,高太后也觉得这老头太没意思。
但这种事情又不好说出口,毕竟是帝师,可不是随便找个理由就能赶走的。
后来程颐也听到了各种传言,他也猜测不少人对他有意见,高太后对他
也有想法,干脆辞官走人。
边赟在这时候说话了,程颐这人不错,学问也好,应该留下,不能放回去。
高太后嘴上也不好说什么,边赟毕竟是一片好心,但心里也不怎么乐意。
程颐听说了边赟给他说好话,感动得不行,因为当时的情况,程颐已经面临骑虎难下的局面。
他想了想,觉得与其被赶走,不如自己走得了。
老子还不干了,老子找个学校去,就不信没人喜欢听。
程颐要走,当时资历深厚的文彦博毕竟欣赏他,两人的关系很不错,便大手一挥,将自己的一处庄园送给程颐。
程颐也不客气,果断笑纳了,然后在庄严的基础上建成了伊皋书院。当然,他去嵩阳书院也是后来的事情。
临走的时候,程颐向高太后提出一个要求,边赟也干得不错,不如给个好点的岗位吧。
高太后一想,好啊好啊,自己提出要走的,可不是我让你走的,给边赟安排一个岗位而已,这个小小的要求有什么大不了的。
西京洛阳这地方不错,那可是西京啊,去锻炼锻炼吧,干好了还是很有前途的。
边赟也没什么说的,当谏议大夫码字也码烦了,出去散散心也不错。
这样下来,程颐和边赟也算是去了同一个地方,边赟成了河南知府,程颐就在他治下的伊皋书院和嵩阳书院流动讲学。
两人可以说都在关键时刻帮了对方一把,自然成为了朋友。
程颐这次去洛阳,也没有什么大事,就是去看看这个朋友,这些年在嵩阳书院,边赟给自己也提供了不少便利。
至于带上钟粟,程颐对他还是比较看好,虽然老是到处搂钱,但对分院还是做了不少事情。
弟子杨时也多次在他面前说好话,对于杨时这个弟子,他还是非常相信的。
带上钟粟,见见州府的一把手,对他今后的发展多少还是有用的。
程颐虽然现在醉心于理学研究,但还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