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章(2 / 2)

其实她早就知道他,一来二去,他们在一起了。女人由爱意激发的同情心可真奇妙,他从小父母离婚,可真可怜,就想心疼他。

林洲在她耳边细语,“那你见过了我妈,我是不是得改日跟你回去见你家长了。”

她顿时好羞涩,才一年不到,她都没想到过这一步。最终,他听到了声若蚊蝇的一声“嗯”。

林夏的一天挺忙碌。

早上审批文件,她看到行政部报备即将组织的团建活动——野外拉练一头雾水,徒步二十公里,预计下下周末进行。

“谁想出来的?是不是脑子不好。”林夏合上了文件,扔到了一旁,“到时候尽四十多度,就算山里温度低点,也热啊。”

二十多公里,万一有人猝死了呢?

秘书站在一旁尴尬地回答,“是董事长,他之前吩咐了句,行政办那边就开始着手组织了。”

对狼性文化的信奉,便不足为奇喜欢搞些耐力训练,认为可以锤炼心智、无所畏惧。甚至与企业文化相挂钩。

林夏虽不需朝九晚五坐班,但她理解,工作已经很累了,难得的休息日出来搞团建算加班,更何况是这么热的天。

“我这没看到有任何的急救措施及预案,退回去。”

“好的。”秘书没有多嘴,将文件拿了出去。

工作信息又不断,集团下一子公司的财务总监找了她,跟她告了状。审计发函发错了,其他应付发成了其他应收,还被客户发现了。估计财务平时被审计刁难了,这次借题发挥,告到了她这,潜台词是要不要考虑换事务所。

当然暂时没可能换,但林夏还是先应下来,说去了解下情况。

最后就是,林建华说的进军房地产。

建林集团主要以建筑为主导产业,也有涉足房地产。前些年成立了一家由集团全资控股的房地产公司,也只是小打小闹。

在本省的三线小城市里拿了地,但先天不足,招商、物业管理和营销团队,都是从外部找了公司合作,自身的开发能力很薄弱。

虽然开发商总是在嚎叫税负重,但去看上市公司,特别是大的上市公司,纳税最为规范的,它的利润占销售额最低都百分之十,做得好的能到百分之三十多。特别是与工业性产业的利润率——百分之二到三相比,利润这么高,知名的大企业都跑去做房地产了也不足为奇。

林建华一直想往房地产上发展,据说没同意的是孙玉敏。

建林集团一直是闷声发财的架势,早年资源非常强悍,政府办公楼、机关医院、商业中心和一些地标性建筑,都由其承建。现在业务不缺,财务报表好看,但能看出,社会关系带来的资源并不如从前。林夏不知道原因,隐约推断是人走茶凉。

这一次,林建华想在房地产上大干一场。而孙玉敏远在美国,几乎是不问世事。

林夏看着直接由他办公室传达的文件,他步子很大,准备同时在多地、主要集中于三四线城市购地。

她在文件中看到了A市,一个不甚发达的邻省城市,当地政府正在招商引资,要做个集住宅、商业及办公于一体的综合社区。正式文件还未下达,但很快就会出台。

A市这个项目,被放在了首位。

林夏才后知后觉地想起了早两天,林建华问了她一句,程帆在A市的工厂怎么样了?

程帆在A市拿了那么大一块地,也是当地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区委主任出席在奠基仪式上。可见这一产业基地对当地的重要性,以及他背后与当地政府的良好关系。

林夏心中了然,难怪要交给她。

至于后续的拿地规划,简单来说,难点在钱。

建林集团并未上市,无法从股市获得输血,就算是现在借壳上市,也无法一蹴而就。银行贷不了这么多钱,他们需要找资金合作方,林建华说资金方他会来想办法。

工程部那一块,现在是她担着总负责的名头。又要让她转移重心去搞A市这个项目,难道林建华真要搞分权与制衡那套?

她懒得多想,林夏知道,自己一向不擅长去跟人争抢。正如刚毕业时去了钢丝厂,总得作出一点事情,证明了自己,才有资格让林建华给她更多。

林洲的工作并不直接向她汇报,她也没这心思,人刚来就摆出架势跟人搞内斗。何必为了点利益就闹得鸡飞狗跳,让人看笑话。到底是自家的产业,有这精力,不如多去谈两个项目了。

她甚至对林洲没有敌意,爱、恨、厌恶,都需要很多的力气。她不相信血浓于水的虚幻感情,但极其偶尔的时候会想,他们的成长轨迹其实很像。被忽略着,若非没有选择,他们并不会被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