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约翰·拉贝(1 / 3)

我的科学时代 仲渊2 1787 字 1个月前

制取过程并不复杂,主要由硝化和精制构成,但有一点需要值得注意,三硝基甲苯的毒性。

炸药之王具有中等毒性,可以通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进入人体,引起皮肤、肝、胃、血液和眼睛等身体器官部位的毒性反应,严重者会致其死亡。

为了研发这款诞生于1863年的炸药之王,余华特地手工制作两套防化服,专门用于保护自己和徐锐的安全,他可不想研究任务结束之后,搞得浑身是病。

此时,实验室里关于炸药之王的研发进度,已经接近尾声。

身穿防化服的余华,戴着如同猪鼻子般的防毒面具,操作台上放着犹如针状般的无色结晶体,这是高纯度的炸药之王,旁边则是它的老伙计,雷酸汞。

极其稳定的炸药之王和用于引爆的雷酸汞是一对无法分离的组合,尽管是研发三硝基甲苯,余华仍旧搞定了雷酸汞。

右手握笔,左手拿笔记本,余华默默记录最后一段实验内容。

笔记本上,记录着炸药之王的详细精制步骤,三次硝化步骤,原料提取工艺等等,以及雷酸汞制作工艺。

炸药之王的核心原料——甲苯,主要来自于石油,而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八路军,本就拥有日产量为15吨左右的延长油田。

15吨可能不算什么,但,绝对满足炸药之王的生产需求。

此外,为了日后的扩产需求,余华还在这本笔记本上,贴心的送上根据地下一个重量级石油产地坐标——玉门油田。

精确坐标:玉门老君庙以北15米处。

玉门油田始于1939年,是抗日战争期间唯一在产的大型油田,产油量占据抗日战争期间总产油量90,达到25万吨。

八路军并不缺乏工业的鲜血和原料,缺的只是工业基础和技术,工业基础余华无法满足,但技术,不说满足,至少有。

旁边,站着同样身穿防化服的徐锐,手握一本小本子,右手拿着笔,记录自己今天学到的东西。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经过这些天来的学习和实验,徐锐已经拥有非常丰富的火药制取经验,掌握三种火药技术的制取工艺,现在,他正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和基础知识。

“记住,第三次硝化最为重要,属于两相反应,反应式……。”余华一边记录最后一段的详细实验步骤,一边向徐锐讲解基础化学原理和硝化反应式。

徐锐连连点头。

约莫数分钟后,余华讲完基础化学原理,实验记录写完,放下钢笔,看了一眼成品,向徐锐说道:“锐字,整理成品,妥善保管,实验材料还剩多少?”

“先生,实验材料基本没有了,剩余的硫酸和硝酸还能制取一份单基药,如果需要的话,我马上去买。”徐锐听闻,如数家珍般给出信息,回答道。

“不用了,你等下把剩余材料处理掉,我们现在还剩多少钱?”余华轻轻摇头,话锋一转,询问资金。

三硝基甲苯火药研发完毕,意味着整个火药研发计划宣告结束,无需浪费资金购买化学实验材料。

单基药、双基药和猛炸药,包含七款不同款式火药配方的三种火药技术,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武器的需求,手枪弹、步枪弹、机枪弹、迫击炮弹、大口径炮弹、底火、手雷、地雷、炸药包……

火药研发计划告一段落,接下来余华要做的事情,就是邮寄给林婉而已。

徐锐迅速给出剩余资金数目,回应道:“余下一千大洋左右,这段时间买枪、买化学材料花了不少钱,详细账目支出我让小雪记着。”

整座化学实验室就耗费一千二百五十块大洋,加之买枪和后续购买用尽的昂贵化学实验材料,例如中定剂之类的材料,外加林林总总的各种费用,余下资金仅剩一千大洋左右。

就这,还是余华得到学校300元法币奖金,去黑市换了大洋,才有一千。

只有一千。

余华默默琢磨这个数字,一千大洋看似很多,足够余华和徐锐兄妹生活多年,但若放在下一个项目上,远远不够。

制作硫酸的七塔式装置,前期研发资金投入至少要三千大洋以上,一千大洋远远不够。

得去拉投资了。

面临窘境的余华,脑海已然浮现有钱人周远和小富婆方玉的面孔,还有在自己心中已然化身为八路军代表的林婉,凭借现在的关系和人气,借点钱,应该不难吧……

不得不说,余华的技术研发流程实际上是不健康的,他只到了搞出成果的环节,缺乏最为关键的产品销售环节,无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获得利润,再将资金投入到研发环节,形成健康的技术研发生态链。

缺乏健康的生态链,自然也就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

然而,在日军即将发动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来临之前,余华没办法在国内开设公司,建立产研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