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224幼年期的朱棣还挺好学的(2 / 4)

法收复北方的缘故。

朱元璋再一次回到皇宫,仍旧在处理政务的朱标忍不住挑眉。

“你说的在理,但这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朱棣摇摇头又笑道:

“你还是与我说说这鸳鸯阵的变阵之法,如何更好的对付蒙古人。”

朱标没敢问。

可惜的是他们没有成功。

如此才能建造出东起鸭绿江,西包罗布泊一线的军事防区,相互连接,保障北部边陲军事指挥权的畅通。

朱棣瞧着王布犁再次把鱼钩扔回水里,稍微思考了一二:

“倭国距离我的封地较近,你的意思是我还要在请父皇在那边养一支水军,将来直捣倭国,消灭倭寇?”

乍看起来,朱棣这种大封军事贵族之风很像朱元璋所推行的政策,但他们父子之间却有重大的不同。

朱棣也拿起树枝在湿地里哗啦哗啦,认真钻研起来了。

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二人的统治都是军人权力对文官政府的稳定性压制取得胜利,尤其是朱棣极大的延续了开国皇帝的军事遗产。

今年正月的时候,朱元璋派汤和、傅友德、蓝玉、王弼以及中书右丞丁玉前往延安防边。

朱元璋仔细回忆,他发现自己同王布犁聊天的时候,不管他是小吏还是典史的身份,对于比他高好几个品级的官员丝毫没有什么畏惧心思,也没有什么拍马屁的心思。

况且他又不知道你是大明天子,不在典史衙门乖乖等你,岂不是正常操作?

再加上朱标以及秦晋王都亡故后,朱棣的地位更高。

“我们杀不了上岸的倭寇,渡海去倭国把那些倭寇全都宰了,也就用不着那么多水军总是巡逻周遭,也用不着靠海为生的百姓退入内陆过活,简直是一举多得。”

横渡太平洋到达美洲,难不成自己也要编纂一个美洲遍地是黄金的谣言?

因为建文帝和他的“执政顾问”们非常勇敢的放弃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大力提倡对文官仁慈的统治以及推进更好的福利待遇。

“不愧是咱的军师,想的就是好啊。”

朱标在努力憋笑,他知道王布犁不是故意的,但大抵是对郭主事再次来也没想到。

朱标连连应声,可随即反驳道:“但是爹你近期明显瘦削了,王布犁他能猜出来郭主事是你吗?”

“火器质量能过关嘛?”

这份遗产使得文官官府黯然失色,同时使得大明帝国达到了权力和影响的巅峰。

就这,还有不少臣子劝自己多加休息,甚至还有人弹劾丞相胡惟庸,认为他没有尽到丞相的职责,把不少事情都让陛下去操作。

当朱棣噶了之后,他们再一次提倡儒家关于文官政府的原则,并且在洪熙和宣德两朝取得了具体的结果。

或者为了特殊任务让他们带领从全国各卫所抽调来准备搞军事屯田的那些部队。

但是,经过建文帝改革失败的文官们构想出来的“文官之志”并没有被放弃。

待到秦王去西安,庆王去宁夏,二王都接手了各自防区的军权。

同时,他们还不受文官的限制。

“不大可能吧?”

“是这么回是。”

“你先分开练,火器这玩意不需要人多强壮多厉害,你把选拔下来的,不适合骑马抗着盾牌冲锋,力气不佳的士卒,都拉去练习火器火炮,才能做到人尽其才。”

当然目前大明的陕甘宁的西北地区,才是防御北元势力侵扰的战略要地。

六一二二三一五一九六

细细思索,这小子就更加不可能看破自己的身份。

尤其是享受着皇帝的信任,作为皇帝的代表节制最为重要的军队,他们没有诸王子与之竞争,因为后者已被朱允炆不费力地从军政职务上撤换了下来。

朱棣并没有听出王布犁话里的意思,现在的他还是过于稚嫩了。

王布犁突然提起鱼竿,发现鱼跑了,忍不住叹息道:

这三者就成为北方的三大防区,成为北方的坚固防线。

目前而言,这种依靠火器大规模作战的方式,并没有被应用在蒙古人身上。

因此他们相信只有提高儒家价值观和文官的权威,去掉有权势的和半自治的诸藩封王子,才能使之得到纠正。

按照朱元璋的设想不仅要屏蔽腹里地区的安全,今后还要为开通西域,扩大大明对西域的影响。

这十七处卫所的士卒,待到朱棣就藩后,全都归他一个人调度。

但建文帝明显的重文抑武的苗头,以及对他亲叔叔的狠辣手段,让不少人不自觉的就屁股歪到燕王那里去了。

朱元璋微微眯着眼睛,他非得要见一见王布犁,同他好好聊一聊,免得这小子又背地里想要搞出什么事情来。

大家为了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