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将军一边说着隋国皇帝的丑事,一边看着隋国商人,有点担心他会被激怒然后过来杀人,让自己的缓兵之计落空。
但他显然多虑了,隋国商人一点也不着急,他也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插一句嘴,问更多的隋国皇帝坏透了的证明。
云将军借机耐心地把他听到的、猜到的,在别人添油加醋的基础上自己再润色补充,补上的情节有声有色,大家都很爱听。
云将军自以为得计,却没有想到,他想拖延时间,正中隋国商人下怀。
人家根本不可能傻到相信云将军会真的通知放过村民。
派出去的人,必然是去搬救兵。
这三十来具现役官兵的尸体,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去哪搬救兵?
黄城能机动的兵力就几百,其他的,必须日夜轮流坚守城防区域,防止偷袭。
何况,黄城离此三十里地,来回六十里,显然坚持不了那么久。
而离此地最近的,是唐帝国的一千名军援押送队。
重点不是那一千军援,而是押送者。
探马报到的是,押送的主官是上官云,一个比较老成圆滑的文官。
担当护卫的主将则是个年轻人,二十多岁,没落的名门之后,在所有人都在疯狂地吟诗以逐名利的时候,却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持习武,想继承和发扬先祖的荣耀。
此人,名叫高室。
但是,在人人逐诗求名的时代,他这样的逆流成为邻里所笑。
据说,此人一怒之下,花了几个月的时光学诗,竟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一首诗《别董老二》:“寒城朝雨洗轻尘,房舍青青柳色新。漫言前路无知己,世上谁能不识君。”
只此一诗,得到了唐帝国诗人李大白的赏识,引荐权贵,并谋得了这个押运武官的差使。
这是唐帝国官方的押运武将里最年轻的一人,因为这种活,已经没有年轻人愿意干了,一是太辛苦,长途跋涉,餐风露宿,二是没劲,上面有个文官管着,唐帝国的年轻人以自由狂放的李大白为偶像,酒酣耳热时,连权贵都可以不理,而且权贵还不好意思责怪。
当一个下层守规矩的军官,脑子没有毛病的人,谁愿意干?
但是这个年轻武愿意来,因为他相信自己做的是正义的事。
很好,就是要让他看看东晋人的正义。
坦率地说,这一百人马,根本不在话下,但他要的不是眼前的一百人,他要的,是天下!
此时,玉山村里的百姓正在惶恐不安之中。
村里出了那么大的事,大家都非常害怕。
里长、亭长和一批衙役把昨晚被偷带出去的妇人又带去了之后,一直都没有回来,更是让大家惶恐不安。
虽然有隋国商人出面救人杀了那帮匪徒保全了那几个妇人,但匪徒一定还有同伙,同伙找不到隋国商人,一定会来找他们报复。
所以,村里的族长让所有人都把家里的家具拿出来,准备应战。
时间已到了巳时末,里长亭长和那些衙役还没把那几个妇人送回来,而且听说路口已经被封锁,村民更加不安时,总算听到了急促而来的脚步声。
两百名没打旗号的士兵,在一个马上武将的率领下来到了村前。
由于情况特殊,村民在村前临时设了路障关卡。
而在关卡后面,又按照在军队里学到的方法,用树木建了两三座塔楼。
队伍在关卡前停了下来。
村民们见来了这么多人,顿时都魂不附体,族长见是官兵装束,忙道:“你们是谁?”
马上的将领说道:“我们是黄城的官兵,听说这里出了匪情,特派我们到此帮忙清除匪患,保证百姓安全,这些拦路的东西都是你们搞的?快来弄开。”
村民松了口气,族长喜道:“多谢各位军爷。大家赶紧下去,把东西搬好,给军爷把路腾出来。”
于是塔楼上的人纷纷下来,一起去搬移那路障。
族长下来要招呼马上的军将去喝茶,那军官道:“公务在身,喝茶就不必了,贵村的人都在家吧?”
族长道:“下着细雨,又出了这样的大事,也不方便去哪里,除了被带去发案现场的,其他所有人都在家。幸好各位军爷来了,要不然,我都不知道大家会怕成什么样呢。”
军官点点头,眼睛余光瞥一下正在忙着搬路障的村民,说道:“全村有几口人?”
族长道:“一共三百三十六口,但是有十三人去当了兵,有七个妇人今天又跟着差人去了发案现场,又被匪徒坑杀了六个幼童,目前在村里的有三百一十口。”
军官道:“看来,你这族长做得不错。”
族长道:“多谢军爷抬举,军爷,我们村虽穷,但向来是对朝廷忠心耿耿,前几年跟隋人作战,我村就有三人为国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