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三章朗忽悠(1 / 2)

我的1999 东人 774 字 15天前

第643章朗忽悠

“来,喝茶。”

姜卫国拿过来一个茶杯。

“我自己来。”

徐良连忙拿过茶壶,先给老丈人倒了一杯后,才给自己倒满。

“听晓阳说,你最近很忙?”

“嗯,事情确实有点多。”

姜卫国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后,“最近国内的大豆行业变化很大,你也是主要参与者,有什么想法?”

徐良心中一动,暗道:“看来上面注意到大豆市场的乱象了。”

“我觉得应该建立一套全国性的大豆储备计划,否则去年和今年发生的事,再过两年四大粮商还会再来一次。”

“呵呵,您说的是。”

还不是看在大家都是同胞的份上吗。

“当然不是。对于企业而言,在建立大豆储备的基础上,还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生产基地,自给自足的解决一部分,构建双保险的原材料体系。”

“大豆涨价的事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国家怎么可能不关注。”

“你的想法虽然不错,但别忘了。国内大豆的生产成本过高,种一亩就会亏几十块钱,种的越多亏得越多,农民没有种植的积极性。”

“只有国家层面的策略吗?”

“呼,那就好。我寻思查税都查到鸿蒙去了,下一步上面会不会直接把我给办了。”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你怕什么。”

姜卫国颔首道:“现在很多人对你高价卖大豆,伙同四大粮商收割国内市场的行为很不满。”

姜卫国满意的点了点头,“看来你已经考虑的很成熟了。”

“这件事您都知道了?”

“姜伯伯,您是知道的。我可没有跟四大粮商联合,只是凭本事赚钱而已。否则,我干嘛不像四大粮商那样跟榨油企业签个高违约金的合同?

到时候四大粮商把价格打下来,我能赚的更多。

结果这些人不去找四大的麻烦,反而赖上我了,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徐良紧张道。

“姜伯伯,上面不会拿我开刀吧?”

“毕竟我也是做大豆的,当然要为后面的企业运营考虑。”

姜卫国点了点头,他也是熟读《资本论》,很清楚资本内在的贪婪。

姜卫国笑道:“谁让你这个新晋的世界第三大富豪树大招风呢?而且,人都是习惯欺软怕硬的,比起同进同退的四大粮商,你这个新晋富豪看上去可好对付多了。”

而且,大豆企业还可以走出去,直接去巴西、阿根廷等国家承包土地种植大豆,供给渠道多元化,会进一步弱化风险。”

“农民的损失需要由企业去负担,而且比起这点损失,肆意被人操控大豆价格造成的损失明显大得多。

“现在知道怕了?不过你放心,现在不是以前了,只要没有违法违纪,赚多少钱都是你的本事。”

虽然不怕,但心里也犯嘀咕。

“徐良,有你的新闻。”

旁边的姜晓阳突然道。

正在聊天的两人转头看去。

电视上正播放着央视2套《对话》。

今天的主题是《对话郎显平》。

现在的郎忽悠还是无数人眼中的‘神人’,几乎是他看好什么公司,什么公司的股价就上涨;他觉得哪有问题,哪家公司股价就跌。

最好的例子就是德隆集团。

郎忽悠的炮轰,让德隆内部问题被越来越多人关注。

只是这时空的德隆,因为卖出汇源、三维矿业,再加上跟泰华在地产上的合作,凭空多了十几亿华夏币的现金流。

所以,原本应该在2004年便难以为继,轰然倒塌的德隆,现在还顽强的活着。

不过作为全国最大的上市企业。

郎忽悠仍然把目标瞄准了它,一篇《德隆十问》,惹来满天风波。

所以《对话》就把他请了过来。

“郎教授,全国几乎所有的大公司都会做多元化经营,但在您这里却变成了‘陷阱’,您能说说具体原因吗?”主持人问道。

“当然。

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可能不太了解什么是多元化。

多元化,是指向企业主业以外的领域进行投资。

比如一家生产电视机的企业,它突然想做手机了,那电视机业务就是主业,手机是副业,这就叫多元化经营。

很多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会产生‘天花板效应’。

即,企业在主业上加大投资,却没办法产生相应的效益,甚至出现了效益递减的现象,但资金又不能过多的存在银行,是‘活钱’变成‘死钱’。

因此不少企业家会产生投资其它行业的冲动。

或者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