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障碍(1 / 3)

这类人在幼年往往学习成绩不良、逃学、被开除、漫游、反复饮酒、性放荡、说谎、破坏公物、偷窃、违纪、对抗长者、攻击人等表现。成长后情感肤浅而冷酷,脾气暴躁,自我控制不良,对人不坦率,缺乏责任感,与人格格不入;法纪功能较差,行为受本能**、偶然动机和情感冲动所驱使,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自私自利,自我评价过高,狂热但不动人的行为;对挫折的耐受力差,遇到失利则推诿于客观或者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为自己开脱,或引起反应状态;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经常更换职务;缺乏良知,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觉知;缺乏悔恨感与羞惭,不能吸取经验教训;多种形式的犯罪,趋向伴发药物或乙醇滥用。

此类人一般不情愿寻求医生帮助,因此门诊极为少见,他们往往违犯社会法纪而被监禁或投入劳教。有时他们被迫来就诊,其实大多表现紧张、抑郁、认为周围对他歧视、遭人憎恨。这种认知和情绪状态可迁延下去,甚至到成年(成年后期)违纪行为减少时亦如此,他们与家庭、朋友、配偶(女伴)不能保持长久、亲密而忠实的关系,两性关系混乱,经常更换婚姻关系,对子女不闻不问。

反社会人格障碍与表演型人格障碍有较多重叠,他们均具有情感肤浅、情绪不稳定、高度利己主义等特点(lion,1980)[5]。近年来关于反社会人格、表演型人格和癔症三者间关系引起精神病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关注。robin(1966)发现行为指导所咨询的反社会人格女孩到成年时诊断为癔症。guze等(1971)报告相当多的癔症个人史中有反社会行为,其家族中亦有较高的反社会行为或违纪者。guze(1920)注意到妇女癔症和社会病态之间高度相关。carether(1975)提出“精神病态和癔症”假说,他认为在同样基础上,男性发展为精神病态,妇女则导致癔症。lilonfiel(1986)推断,表演型人格是基础并起媒介作用,如为男性则发展为反社会行为,如为女性则发展为癔症。

叶子也问道:“那么郭教授这些人可以经过治疗,改善病情吗?还有就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他们是有这类病情的呢?”

郭教授继续说道:“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诊断是不难的,受人称赞的12种诊断标准项目太多,不易掌握。mccor等(1956)的概括比较简洁,他指出这类人的特点是违法观念较差,行为受原始**所驱使,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甚少感到羞惭,并且情感是歪曲的等。zikin(1982)对社会病态提出5条诊断标准和5条排除指标。5项必须的标准是冲动性、不负责任、情感肤浅、不能从既往经验或惩罚中得益和良知的损害;排除指标包括5种疾病即精神发育迟滞、器质性脑综合征或脑损伤、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和神经症。这一诊断易于掌握,但有待进一步检验。

而治疗的话就是需要对他们的行为等进行一个矫正,由原先的单一治疗逐渐转变为综合治疗。虽然长期心理治疗对某些类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有效,其人格特质会改变,但仅仅用心理治疗对于改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症状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最好整合其他治疗方法,心理治疗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例如marten认为激动治疗不是一种孤立的心理治疗形式,如果与其它心理治疗、神经反馈或心理药物治疗相结合,那么它会更经常取得成功。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治疗家们找不到研究来证明药物治疗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患者有直接的治疗作用,现在这种格局被打破了。

所以说啊!反社会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后趋持续进程,在少年后期达到**。随着年龄增长,一般在成年后期违纪行为即趋减少,情况有所缓和。

反社会人格障碍人群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父母的拒绝型养育方式、父亲低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低、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因此,预防反社会人格障碍首先要从孩子的父母和将成为父母的人们做起,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倡导正确的养育方式,对孩子多施加正性的情感,多沟通引导,使子女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从而尽量减少人格障碍及犯罪的发生、发展。”

众人听完郭教授所言后,如醍醐灌顶般恍然大悟,他们深深地被郭教授渊博的学识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所折服。这些知识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人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原来,知识的海洋竟是如此浩瀚无垠,无边无际。每一滴水都是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无尽的奥秘等待着人们去探索;每一朵浪花都是思想的碰撞,激发着无数创新的火花。在这个知识的世界里,没有尽头,只有不断前行的道路。

人们不禁感叹:“学无止境啊!”这四个字如同一把火炬,照亮了求知者前进的方向。它告诉我们,永远不要满足于现状,要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勇于挑战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

正如古人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们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相信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