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胡惟庸案与东宫(1 / 3)

听到宋慎说胡惟庸会死,在场其他三人心情各不相同。

朱元璋与朱标自然是在震惊过后又有些了然——难怪宋慎当时会劝陈国瑞一家离胡惟庸远点呢,原来这厮不仅真的会死,而且还闹得这么大。

换做以前,朱标或许会认为父亲这么做太过分了,但以小见大,昨晚知道胡惟庸手眼通天到了这个地步之后,他也认为这位丞相手中权力有些大过了头。

只不过……牵扯数万人性命,实在是太离谱了点吧?

朱标用一种很复杂的眼神看着身旁的父亲。

朱元璋又不是宋慎那种瞎子,自然察觉到了他的目光。

坤宁宫里极为安静。

思忖片刻,他提笔写字。

【你觉得咱杀心太重了?标儿,能让一个丞相倒台的事情势必牵连甚广,不外乎是拉帮结派、谋反等等,甚至或许更严重,要是不一次杀够了,你觉得能让他们都长长记性吗?】

【还有,咱认为这大概也是一个契机,你自己好好考虑考虑,再说咱残忍酷烈。】

什么契机?

自然是废除丞相、废中书省,顺手再把那帮仗着自己功勋逐渐开始忘本的淮西勋贵们都弄死了。

朱元璋承认自己是个无情残忍的人,但他绝不认为自己会滥杀无辜。

被借机清理掉的那些,肯定都有他们自己的原因。

比如,假如宋慎没有眼瞎失忆,没有进入辅导班给帝王将相们讲课,那他就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宋濂嫡长孙。而宋濂在朝廷风云突变时急流勇退回家养老,说好听点是不慕虚名,说难听点,他就是不想替朱元璋做些事。

宋濂是个清正干净的大臣,不代表他就是朱元璋心里的好臣子,一个合格的臣子,该知道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

届时,那股火发在宋慎身上,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也许就是宋慎口中的那个“死劫”?

屏风后,父子俩用笔交流的东西,并没有影响到前方。

马皇后看着宋慎,表情终于是松动了一些。

她知道宋慎说这话的意思,也知道自己丈夫能做得出来这种事,可一时间也想不到什么话应对。

要是真的为了眼前这孩子好的话,此刻她就该把宋慎给送走,送得离应天府远远的,不要再叫他掺合进朝堂的事情来。

但是马皇后做不到。

她明知宋慎对朱元璋、对大明有多重要,怎么可能将人给送走?

退一万步说,即使不谈别的利益相关了,可如今宋慎手里还捏着燧发枪的另一半图纸,送走了,这燧发枪又怎么办?

“……好孩子,你辛苦了。”

马皇后沉默了良久,才终于开口:

“你放心,既然今日你肯将事情告知本宫,此后无论如何,本宫必然保你全家性命,但前提是,你们没有真的做什么能诛九族的事情出来。”

“若是冤枉的,本宫就算豁出性命也会帮伱们。”

“但既然说到了这件事,恰好,本宫也想问问你,你知不知道胡惟庸究竟是因为什么事才被杀的?”

宋慎一时间犯了难。

现在的大明,看样子已经因为他的一点蝴蝶效应而改变了许多。

比如本来该在凤阳安安心心练兵,等过两年就要去北边就藩的朱棣,现在却已经回了应天府,而且朱元璋居然还下了旨意改革藩王制,吃了秤砣铁了心的要让所有藩王留在京城,一呆就不知道是多少年。

这看起来哪里像大明?

分明是清朝的那一套啊!

王爷们全部留在京城,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呆着,没有兵权没有封地,只有一个空落落的头衔,到日后恐怕会落魄到变卖王府……这些可都是在晚清发生过的事情。

虽然看着像是避免了靖难之役,朱允炆也已胎死腹中,可宋慎总觉得事情有点太诡异了。

自己这区区瞎子,在食物链里就跟热带雨林里的一只蝴蝶没有区别,难道就仅仅因为“他”跟刘伯温学过算卦,跟马皇后说了那么几句,就能够影响到这么多事情?

就算马皇后傻,朱元璋也不可能是个傻子。

这里头恐怕还有点别的事情……只是他没发觉而已。

话又说回来。

现在马皇后就在跟前,问起来胡惟庸案的细节,这又要怎么办?

有关胡惟庸案,前世网上的阴谋论很多。

史料记载得含糊其辞,总之就是说胡惟庸谋反还通敌,该死,罪该万死,可更具体的,诸如口供,诸如为什么要前前后后杀了十年、数万人,史书上可是一个字都不敢沾。

或许这也有大清修明史的原因,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确实不清楚细节!

“臣其实也看不太分明。”

宋慎琢磨着,决定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