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朱标:朝廷要改革就来一次轰轰烈烈的(1 / 2)

第75章朱标:朝廷要改革就来一次轰轰烈烈的

当官的的确有藏污纳垢者,但有很多也是想为民做点事,不能一杆子打翻所有人。

朱元璋在想法上面也有了一点改变。

朱标更是用殷切的目光看向了自己的父亲。

整个大明王朝的官员的俸禄定得如此之低,的确容易滋生腐败,这已经不是陈寒这个后人能够想到的。

就算是在当朝,也有不少人隐晦的提出了这一点,并不是官员想要贪污受贿,实在是迫于生活无奈。

从陈寒的小屋出来之后,朱元璋站在了稼穑亭。

依旧是吹着凉风,依旧是感觉心潮澎湃。

听到了陈寒这里关于如何拯救大明宝钞的具体实施方案。

他也听到了陈寒给出的那些操作过程。

更是听到了陈寒对于他的规劝。

如果是其他的大臣跟他说这样的话的话,他一定会觉得那些官员就是想要贪污受贿。

但是在陈寒这里说出来之后,他莫名的觉得好像还是挺有道理的。

当初的自己的确是因为从小生活环境所迫,导致他对官员以及对地主阶层都非常的厌恶,从而对官员有了偏见。

可是也受到了反噬,自己杀完一批官员,但一批一批又一批的贪官还是冒出来,就像韭菜一样,永远割不完,他也累了。

之前有很多官员,甚至自己的太子朱标也说过,大一统的王朝当中,唯有大明王朝的俸禄最低。

他有意要提高一下百官的俸禄,但又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理由。

他原本想着把这个施仁政的机会交给自己的儿子,让他去去做这件事情。

毕竟开国皇帝用强大的武力镇压住全天下反抗势力,然后等到自己的儿子接班之后,马上实行仁政,收获一波人心,这是常规操作,也是帝王心术。

但是朱元璋这里这用的手段太过于很辣了,杀的天下人头滚滚,杀的文官们压抑的太厉害。

以至于他的孙子上位之后,文官们迅速就反弹,在各个方面都想要把他制定的那些政策的改变。

甚至连他制定的藩王守边的政策都不愿意去继续执行。

明知道北边有边患,这些文官依旧想大力削藩,这就是后遗症。

如果是有能耐的第二代君王能够镇压得住的话,那还好说,直接就不执行了。

毕竟聪明人都知道,自己上位伊始根本就没有多少威望,还是需要稳定自己的阵脚,然后先将第一代的藩王给拖垮,再来收拾第二代藩王,这样才能减少不少的阻碍。

用十几二十年的时间巩固自己的势力,才能一劳永逸,而不是像朱允炆这样,一上马就火急火燎的要削藩。

本来自己上位的合法性就受到了许多人的质疑,一上来又重用文官,导致武将们个个寒了心,那谁跟你混?

但现在的朱元璋在听完了陈寒的这番话之后,又听到陈寒所说的摊丁入亩以及清丈土地这等大事的时候明白,如果不给天下文官们一点好处,这一次的改革一定会有许多人在明里暗里拖慢进度。

这么一来的话,最后受苦的还是普通的百姓。

朱元璋长叹一声心道:看起来自己还是得要跟官员们进行一点妥协,就算是为了给咱自己积点德吧,手上的权利也得下放一点下去,要不然的话,咱的儿子可能都会不得好死。

于是他说道:“先将陈寒今,整理成奏疏,明日与朝臣们进行议论,得出个实际操作的法子,找个试点进行推广。

陈寒说大明王朝的宝钞必须得要得以拯救,而且还得学习元朝的这种统筹发行机制,你们觉得如何?”

凌汉回道:“陛下,微臣觉得有必要,刚才陈寒已经简述了一遍中统钞发行知识的要略,不过还是得让户部翻阅翻阅元朝的中统钞发行的各项规定,然后定计。”

蒋瓛虽然对陈寒说的那些经济制度不是特别能理解,但有一件事情他还是担忧。

那就是如果真的放开了,让百姓们来兑换金银的话,那朝廷有这么多黄金白银作为准备金,让百姓们兑换吗?

他于是说出了这个疑惑。

听完了蒋瓛的话之后,朱标先回答了,“孤倒是认为,陈寒所说迫在眉睫,先清丈土地,推行考成法,把土地清丈完,找试点实行摊丁入亩。

如果效果好,直接推行天下,并且发布大诰,今后一切赋税折合成宝钞征收。

如此一来,天下百姓就算想兑换金银,也不敢轻易的将手里所有的宝钞兑换。

以此兑换黄金白银的压力就会减少许多。”

接着他看向了朱元璋:“父皇,儿臣请奏,在清丈天下田亩之时,应当先行做好如中统钞发行之时,所设置的衙门机构。

由朝廷户部引领宝钞印钞局,把印钞局从内府移交户部。

同时摊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