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跋扈董卓,金殿议事(1 / 2)

董卓话音落下,王允很是识趣的拱手道:“请相国示下!”

董卓听后满意的点了点头:“逆贼袁绍拉拢叛军,意图进犯洛阳,惊扰圣驾,实乃十恶不赦!”

“近来本相国率兵数次征讨,但无奈叛军人数众多,本相国只能把叛军击退而无法将其击溃。”

“为了江山社稷着想,本相国欲迁都长安,暂避锋芒,以免这群逆贼惊扰到陛下,诸位意下如何?”

说罢,董卓手按剑柄环视群臣,似乎是在寻找何人会第一个跳出来当出头鸟。

听了董卓的话,殿内群臣们面色急变,成群的聚在一起小声讨论着此事。

看着交头接耳的文武官员们,董卓清了清嗓子:“咳咳!诸位都是朝廷重臣,有什么意见可以摆在明面上谈,窃窃私语算怎么回事?”

闻言正在议论的官员们立马闭上了嘴,朝议殿内重新恢复了董卓刚进门时那鸦雀无声的状态。

短短几秒的时间内,从人声鼎沸到针落可闻,由此可以看出董卓的威势究竟达到了什么地步。

“迁都一事,谁赞成,谁反对?”见群臣们都不说话,董卓按着剑柄,高声喝问道。

殿内的文武官员们也想说话,可他们能说什么啊?

迁都事关重大,延续数代的王朝都不一定能赶上一回,但到了董卓这却成了三言两语便能定下的事。

“罢了,迁就迁吧,废立天子的事董贼都干了,迁都又有何不可?”王允暗叹道。

群臣们也很快就想通了这点:“天子人家都说废就废,换个国都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看着面露难色、欲言又止的群臣们,董卓小课堂正式开课。

“迁都一事并非是本相国的武断之举,而是上承天意、下应民心的利国之策。”

“想必诸位都听过‘东头一个汉,西头一个汉,迁都入长安,方可无斯难’这首童谣。”

“自光武帝始,大汉朝定都洛阳已有二百余载光景,如今帝气所剩无几,再待下去于国于民皆无益处。”

“本相国夜观天象,眼下帝气正旺于长安,因此唯有迁都长安方能延续大汉朝的气运,使国祚永延!”

闻言王允暗道:“你吃的肥头大耳、满嘴流油,你踏马还观上天象了?啥人都能观星啊?现在观星的门槛这么低么?”

正当王允在心底疯狂吐槽董卓之际,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臣缓缓出列,口中说道:“相国容禀,国都乃是一朝之根基,不宜轻易做出更改!”

“洛阳是我朝的命脉所在,宗庙皇陵皆系于此,还望您能三思啊!”这人复道。

“哦?如此说来,那你是不赞成迁都了?”董卓似笑非笑的打量着说话之人。

“相国您误会了,老臣并非是不赞成迁都一事,只是希望您再考虑考虑。”王礼(说话的老臣)连忙解释道。

“西迁长安,犹如弃宫室而就瓦砾,兹事体大,还望相国三思啊!”王礼接着说道。

“王礼,你都一把年纪了,说话吞吞吐吐、拐弯抹角的作甚?”董卓指着王礼道。

“你同意便同意,反对就是反对,少在这说半截话,本相国没工夫跟你耽搁!”董卓怒气冲冲道。

见此情形,吕布一个箭步奔上前来,手按剑柄神色不善的盯着王礼。

看着眼神凶狠的吕布,王礼下意识的打了个哆嗦,后半截想说的话直接被他吞进了肚子里。

结果王礼一抬头又看到了龇牙咧嘴的董卓,董卓的狰狞表情顿时吓的他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可有异议?”董卓似笑非笑的打量着王礼,王礼听后连连摇头。

王礼摇头的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别看他一把年纪了,但人家依旧能把脑袋晃出残影来,属实有一手。

“老臣并无异议,相国明鉴!”王礼立即表态道。

“当真?”董卓眯眼问道。

“千真万确!”王礼毫不犹豫道。

“算你识相。”董卓点了点头,吕布见后退回了原位。

看着连滚带爬的王礼,董卓嗤笑一声,随即朗声道:“迁都一事,尔等可有异议?”

董卓话音落下,殿内鸦雀无声,这会儿谁敢触董魔王的霉头?

有胆量反抗董卓的官吏非死即贬,如今站在殿中的基本都是擅长装孙子的。

眼下三公还剩下两位,袁隗之前就领了盒饭,而王允已经认怂了,只剩下杨赐还没表态。

杨赐一看自己不出场不行了,于是他只得出列道:“相国,长安虽为故都,但毕竟已废置多年,贸然迁都怕是有失妥当,能否等修缮一番后再进行迁都?”

“我等做臣子的倒是无妨,但总不能叫陛下受了委屈吧?”杨赐真情意切道。

闻言董卓冷笑道:“迁都长安,乃是中兴汉室的必由之路,此事迫在眉睫,没时间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