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四章 极限施压(2 / 4)

些什么书?」

赵煦掰着手指头,数了起来:「回禀太母,孙臣这两月,除了出幸开封府外,一直在宫中看史书。」

「已看了史记、汉书。」

两宫自然对此早有耳闻,但还是第一次听到赵煦亲口承认他在看史书。

这可不得了!

须知,天子成年的标志之一,就是能看懂史书。

特别是国史!

看了国史后的皇帝,普遍都会被认为,已经具备了发号施令的能力。于是,太皇太后问道:「官家都能看懂?」

赵煦点点头,道:「孙臣还写了不少备注呢!」

上上辈子,曾经主政天下的他,自然知道,史书的重要性。

在儒家文明的社会,史书不仅仅是记录历史的载体。

也是政治说明书。

看懂了史书,也就看懂了历朝历代的政治。

若再能从文字里,推敲出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相的话。

那么,这个皇帝也就能够合格了。

是故,历代明君,无不读史,而且会很自律的每天都看一段史书。

「真是祖宗保佑!」向太后笑着对太皇太后道:「六哥如此聪俊,定可兴我赵氏。」

太皇太后点点头:「太后所言甚是。」

于是,她便公式化的考较了一下,一些史记、汉书的内容。

而赵煦对答如流。

听完赵煦的回答,这位太皇太后的内心,多少有些落寞。

因为她清楚,照这样下去,她能听政掌权的世间,比她预计的可能要少的多。

恐怕等不到官家大婚,朝臣们就会不耐烦。

那时候恐怕就不怎么体面了。

想要体面,就得提前交权!

对她来说,值得安慰的是,这个孙子是孝顺的,而且对高家无话可说,可以说事事都替高家着想,能给的恩典,全部都是拉满。

以至于,高家人甚至更亲近这个孙子,而不是她。

高遵惠和高公纪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两个家伙在外面的事情,现在居然是先报告福宁殿,再来庆寿宫请示!

想到这里太皇太后也是在心中叹了口气:「官家,是有天命的圣主。」

「老身给他操持两三年,就该退了…」

连高家人都更亲近、拥戴这个孙子。

其他人还用想吗?

这样想着,太皇太后就给向太后使了个眼色,后者心领神会,对赵煦道:「听说六哥近来曾下了手诏,命开封府考较在京寺庙主持、僧首们的佛法?」

赵煦点点头,道:「确有此事!」

他知道,太皇太后和向太后,都是虔诚的佛教信众。

两宫都在宫中,供奉着佛像。

每逢初一十五,都会吃斋念佛。

遇到英庙、先帝生辰、忌日,更是会遣人去太平兴国寺、护国寺以及开宝寺烧香祈福。

便解释道:「儿这是依祖宗故事而为。」

「祖宗有‘保明行止",约束僧人,严肃清规戒律之制。」

「奈何近来,僧人多不修法,出家人六根不净之事频发。」

「开封府司录司更报,有御赐紫衣的僧人,在汴京浴室司中聚众y乐,还美其名曰:在欲行禅,面对他人指责,更是自言‘我自调心,干汝何事"!」

「佛门清静地,腌臜如此,儿岂能容?」

两宫听着,对赵煦的话,自很赞同。

她们其实也很讨厌如今市面上的那些大和尚的做派。

和尚们不念经,反而经商。

出家人不出家,反而厮混勾栏,甚至和同居,和官员往来,追逐名利的比比皆是。

几乎所有名臣士大夫,都有那么几个和尚朋友。

太皇太后颔首道:「官家要严肃佛门清规,自是好的。」

「只是,当代僧人多不习佛经,若有司以佛经考较,恐怕很多人无法过关…」

和尚不懂佛经。

这在其他时代,可能会是个笑话。

偏在大宋,是社会现实。

因为大宋佛教的主流是禅宗,禅宗唯心,不怎么修佛经,讲的就是一个‘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于是,这些大和尚,个个能言善道,嘴巴一张就是天花乱坠。

但要他们念经?却是抓瞎。

尤其是这汴京的大和尚们,处在汴京这样物欲横流之地。

又有禅宗思想,推波助澜。

大和尚们打着‘在欲行禅"的旗号,做着种种勾当。

遇到外人责问,就是‘我在修心,你懂什么?"。

赵煦本也懒得管。

奈何这些大和尚手中把持着质库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