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章 学区房(2 / 3)

一名校!

是天下人趋之若虞,想方设法的想要钻营进去的至高学府!

不仅仅因为在府学就读的人,不是宰执的子弟,就是元老的孩子或者那种天下的奇才。

还因为,开封府府学的发解试名额以及太学名额,冠绝天下!

在江西、福建、两浙、两淮,这样卷到连当地人都受不了的地方,可能是几千人抢一个发解试的名额。

但在开封府,竞争压力大大降低,不需要在几千个卷王里抢第一了。

竞争对手,就那么几十个人,撑死百来人。

不止如此,开封府府学出去的举人,在科举上的录取名额,也远多于天下州郡。

像是陕西那边,可能一州甚至是一路,一年都出了不了一个进士。

而在开封府,进士算什么?

真庙咸平元年的科举,开封府大放异彩,进士前十四名,只有第九名的刘烨是河南府的,其他人清一色开封府,不仅如此从第十四名到三十九名,开封府还是清一色。

一时天下哗然。

装都不装一下了吗?

事后朝廷彻查发现,大多数所谓开封府举子,都是‘应寄’,也就是寄名托籍。

而这符合游戏规则,本来就是朝廷的制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天下人都知道,想要高中,就要来汴京,就要想方设法的拿到一个开封府府学的名额。

然而,开封府府学,哪里是一般人能染指的?

要么有权——你家里亲戚是宰执!

要么有才,有大佬喜欢、提携——譬如苏轼兄弟,他们的开封府府学名额,就是张方平亲自保举的。

至于有钱?

拿上你的臭钱,滚一边去!

而赵煦针对这个市场痛点,表示:放下朕的钱,拿走你的学区房。

两宫听着,对视了一眼,太皇太后就担忧的道:“六哥,这样会不会不妥?”

“朝野物议,恐怕不会同意!”

开封府府学,入学规矩,一向公开公正。

宰执或在京待制、元老子弟、天下知名之才。

所以,尽管历代都有着非议,可从开封府府学考出来的人,都用无可辩驳的实力,证明了他们配得上!

他们的文章,他们的才华,他们的诗赋,天下传颂。

哪怕是被人不耻的王拱辰,也没有人能否认他的才华。

这要是用钱就能买府学名额…

朝野上下都会反对的。

这一点,毋庸置疑。

赵煦笑了起来。

太皇太后担心的是‘朝野物议,恐怕不会同意。’

换而言之,若是朝野要是没有反对,这个事情就能做喽?

赵煦看向这位太皇太后,道:“太母请放心,孙臣又岂会将国家名器,贩与市井呢?”

“孙臣建的这些民居,卖与百姓后,其主人子弟,并不能直接入读府学,他们都需要通过严格的考核,才可以入读府学!”

“孙臣给他们入读的是,开封府府学之下的蒙学、小学以及中学!”

“只是会给这些从开封府中学之中毕业的学子,一个可以考入府学的机会!”

这就是在抄袭现代的学区房政策了。

幼儿园、小学、初中都可以配套入读。

而且,名师、名校buff刷满。

同时,还有机会直升开封府府学这个天下就业率第一,当官率第一的大宋学府。

就问,这样一个学区房,朕卖的贵一点,学费也收的贵一点,可不可以?能不能卖掉?

“蒙学、小学、中学?”两宫面面相觑,这些词汇她们能理解,却闻所未闻。

赵煦解释道:“所谓蒙学,开蒙之学校。”

“小学,则是蒙学之上,以授五经。”

“中学,则讲五经经义,并授数、法、理财之学识!”

“蒙学可以直升小学,小学可以直升中学。”

“但中学升府学,则需要考核,如科举一般,优中选优,必以佼佼者得之!”

两宫听着,互相看了看。

太皇太后问道:“朝臣们会不会有意见?”

“太母放心好了,朕会说服朝臣的!不会有人反对的!”

在经历了庆历兴学、熙宁兴学。

大宋的士大夫们开始狂热的热衷于兴学兴教。

地方官考核政绩的指标中,开始出现对州学、县学的评定。

但,在这个时代,一切都还在萌芽中。

士大夫们只搞懂了成人教育。

目下的大宋,也基本只有成人教育。

对孩子的教育,基本都是靠着家学、自学。

范仲淹等寒门士子的人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