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后(2 / 3)

公主都在,宫中正堂摆了六十多张椅子,各位诰命夫人依照品级一一坐开,个个坐立不安。

永宁公主时不时看看一头发灰白的老太太几眼。

刚刚她听到她行礼时自报家门了。

她是史老太君,荣国府的老太太,黛玉的外祖父,长相竟然和她前世看到的一模一样。

真是太好了!

贾家只来了贾母一人,宁国府的尤氏和荣国府的邢夫人,皆是填房,她们诰命品级不够。

一众诰命接到懿旨,慌慌张张地按照品级着装束发戴头冠,又命人加快步伐往皇宫赶,等进了后宫,服侍的人都留在宫外,另每人有两个宫女上前,跟着她们。

她们一个个都忐忑不安。

永宁公主向陈太后、李太后提议,要好好劝劝各位夫人,让原本不赞同的人明白道理,让原本赞同的人做到心里有数。

至于为何是四品以上官员夫人和宗亲女眷。

道理也很简单。

能做到四品以上官员,他们哪个后面不是跟着一串低品级官员。

向所有官员夫人施压,一是不现实,人数太多;二是降低自己格局,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进入皇宫的;三是没有必要,压力是向下传导的。

大明传到万历手上,外姓王个个都很老实,即便不老实的,表面看起来也像拔了爪子的老虎。

作为外姓王的北静王府,过世的两代北静王,又是抗击倭寇,又是抵御鞑靼,数次立功,大明皇室对他们格外厚待。

如今北静王年纪与万历差不多,便留在万历身边做事了。

或许同为孤儿寡母,同病相怜,北静王太妃在两位太后跟前也颇有体面。

众人行礼坐好后,陈太后和李太后说了些场面话后便不在多言,众人更是心绪不宁。

她们完全不知道两位太后想要干什么啊!

未知才让人恐惧。

北静王太妃思忖之后,开口道:“臣妇好些日子未见两位太后娘娘,原本想着过几日给宫里递帖子请见,不想今日太后娘娘便下了懿旨,再好不过了。”

陈太后笑着道:“你有心了。”

北静王太妃快速瞄了一眼李太后,见她气定神闲,顿时放下心来。

不是他们家出了事。

若是他们家有事,陈太后语气不会这么温和,李太后也不会给她们好脸色。

北静王太妃见她们没想多聊,也住口了。

她坐在最前面的位置,一眼便看到四位公主,心下疑惑,不年不节的,公主们怎么也都来了。

公主要进国子监读书,这事她也听说过,看来应该与此事相关。

底下不少人也在猜测。

她们进宫时,便听说外面跪了许多国子监学子。

过了一会,宫女们端来了糕点和精致的茶水,片刻,又进来一群舞姬。

李太后微笑说道:“今日请各位夫人进宫,陪哀家一同欣赏舞曲。”

众人:“???”

永宁公主也是大为不解。

就在众人疑惑不解中,她们看了一首又一首曲子的歌舞表演。

再好看的舞蹈,一首接一首不停,也让人觉得厌烦和疲倦。

好不容易熬到午膳,两位太后又赐了膳。

菜品丰盛,伺候的宫女虽寡言少语,但都很会察言观色,不比家里常用的丫鬟差。

四位公主也随陈太后、李太后、魏太妃一同用膳了。

永宁公主将自己疑惑问出来。

李太后斜睇着她,说道:“你以为人人都那么容易劝的?你们能劝动我们,不外乎你们是我们的女儿。”

边说边环视四位公主,她们皆垂下了头。

陈太后和魏太妃都掩嘴笑了起来。

永宁公主一怔,她没想到李太后会这样说,她还以为自己说得特别有道理打动了李太后。

李太后似看穿了她心思,说道:“你说的固然有道理,但到了我们这个位置,所求的不过是江山稳定。如今虽总有这事那事发生,让人不痛快,但总归还安稳。皇上自登基后,便大刀阔斧革新,哀家看着心惊胆颤,不明白他为何如此心急。他这次又借着送你们去国子监读书的名义,行开天辟地之事,恐怕他不好收场,最后吃亏的还是你们。”

永宁公主无法判断李太后说的是不是心里话。

但她能当着她们这几人的面说这些话,至少有想缓和与皇兄关系的意向。

此外,说不得有拉拢她们的心思。

因为万历皇帝看重她们,她们便在别人心中的分量更重了。

永宁一时间心情复杂。

又问:“那母妃既然不打算劝解她们站在我们这边,那为何又留她们在宫中,还好吃好喝招待着?”

李太后:“别急,你们且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