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有救了?不!(1 / 2)

下雨了!

终于下雨了!

跪在青石地板上的百姓们,瞬间被大雨淋湿。

他们却没有躲,反而抬起头,伸出双手,无比激动的迎接着。

“老天爷开眼啊,下雨了!”

“太好了!庄稼有救了!”

“……我们也有了活路!”

如果继续旱下去,不只是会让庄稼绝产,还会渴死人啊。

人,可以几天、十几天的不吃饭。

却不能不喝水。

若是旱灾加剧,不只是乡下的农户要逃难,就是县城的百姓,也待不下去。

大家,只能沦为难民。

“哈哈!下雨了!下雨了!”

就是县城的县令,这位父母官,也仰起头,整个人都沐浴在雨水中。

他任由雨点落在脸上,感受到那股久违的凉爽与水润——

太好了!

下雨了,百姓不用去逃难,而他也不必逃离此处。

现在不比太平的时候啊,到处都在打仗,他作为一县之父母,还能在县城当个土皇帝。

若是离开了县城,那他就什么都不是!

就跟那些拖家带口的难民,没有太大的区别。

县令不想失去权势,更不想沦为草芥。

如今,终于下雨了,他所有的担心,都将随风雨而去!

……

哗~~

雨水倾泻而下,滋润着干裂的大地,补充着干涸的河水。

所有的燥热,全都被雨水冲散。

所有的绝望,也都被雨水冲走。

农户们赶忙披着蓑衣,拿着锄头、铁锹,去田里忙活。

雨下多了,也要注意排水嘛。

多余的雨水,可不能浪费了,全都利用水渠储存起来。

淋着雨,农户们却都十分开心。

他们一边忙碌,还一边查看青青的麦穗。

原本卷曲、发黄的叶子,似乎都被重新唤醒,在雨水的冲刷中,舒展开来,颜色也重新变得翠绿。

“好啊!哈哈!好啊!”

“再过十来天,就能成熟——”

到时候,这一片青油油,就会变成金灿灿。

粮食熟了,他们就能收割。

不管收成如何,至少比全都干死强太多。

他们这些农户,也不会饿死、渴死!

哗啦啦的雨水中,许多农人,被淋成了落汤鸡。

却没有一个跑回家,而是都呆呆地站着,痴痴的望着。

田地里的庄稼,就是他们的命,他们的希望啊。

……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有的地方,旱灾有了缓解,有的地方却依然干涸一片。

沈婳不是神,她预测到了天灾,却无能为力。

在大自然面前,个人的力量,真的太小、太小了。

“……黄家旺,如果用卓筒井的方法,是不是可以打出深井来?”

虽然知道自己“无力改天”,沈婳还是想多试一试。

她找到了负责制盐的黄家旺。

望着那架树立在半山坡的卓筒井,沈婳轻声询问道。

“打深井?”

黄家旺经过几个月的摸索,试验,又有了几次制造卓筒井的经验,对于卓筒井也算是非常了解。

不只是取盐卤、制盐,还有打井的过程。

卓筒井的原理,就是利用竹子,深挖十几米,将“挖空”的盐井,继续更进一步的开发。

也是由大口浅井朝着小口深井的进化。

卓筒井基本上都是深入地下几十米,甚至是上百米,如此才能将深藏于地下的盐卤取出来。

这,是不同于普通的水井的。

普通的水井,一般也就几米到十几米。

最深不超过二三十米。

这样的水位,基本上都比较浅。

雨水充沛,或是靠近河床的地方,浅井是尽够用的。

可若是遇到了旱灾,浅井也会干涸。

如此,就需要深挖井。

但,古代的技术有限,或许有的人、有的地方,发明了挖掘深井的办法,却并没有流传开来。

至少在沈婳所熟悉的地方,大多都是浅井。

想要挖深井,需要更多的人力和技术。

古代,没有钻头,没有电力啊。

不过,卓筒井就是最早的“钻头”。

它可以利用舂米的原理,用粗壮的竹子,一点点的挖掘。

直至达到几十米,甚至是上百米的深度。

如此深度,就算是旱灾袭来,应该也能取到些许地下水。

利州去年下了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