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神奇啊(1 / 2)

甘蔗这种东西,在利州,不能算绝对的稀罕物。

西南的山里,也有一些野生的。

当地的百姓,经过尝试,发现这种外表坚硬的东西,削掉外皮后,可以吃,还可以榨汁。

味道很是甘甜,就是果肉太少,不能充饥。

不过,对于甜味儿来源匮乏的底层百姓来说,能够有个东西,可以甜一甜嘴巴,他们还是比较喜欢的。

但——

“熬糖?”

黄家旺作为制盐作坊的主管,对于制糖也非常好奇。

他便跑到了沈婳身边,仔细的询问。

沈婳也没有瞒着。

经过几个月的相处,那些龙门寨出身的山匪们,除了极少数大奸大恶之徒被处决,剩下的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的百姓。

如果能够有个安稳日子,他们也不愿去打打杀杀。

沈婳的工坊,沈婳的娘子兵,给了他们安稳日子的基础。

安全、富足……这样的新龙门寨,是那些山匪及其家属们无比渴望的。

而似黄家旺、黄家秀等山匪头目,也因为能力强、表现好,又有了新的前程,他们也都格外卖力。

黄家旺的制盐作坊,就一直运营良好。

除了龙门寨的一架卓筒井,黄家旺又在黑龙山建起了一架。

两架卓筒井,好几班的工人日夜不停、三班倒地取盐卤、熬制精盐,这才让龙门寨的盐,一直没有断了供货。

制盐作坊已经步入正轨,制糖作坊也拉开了帷幕。

在主要的工艺上,制糖跟制盐差不多,也都是熬煮、过滤等。

黄家旺精通制盐,人也靠得住,沈婳便想着,可以把制糖作坊,也交给他。

“对!熬糖!”

“制糖跟制盐差不多,也都是先用大锅煮。”

沈婳将自己记得的制糖工艺,仔细的说了说。

当然,沈婳到底只是在网上看过一些视频,属于“纸上谈兵”。

没有经过实操,终究不是熟练的工艺。

她便对黄家旺说道,“还是多试一试吧。我只能有个大概的流程,具体的每一道工艺,每道工艺的具体要求、时间等,还需要经过实际实验,才能得出精准的数据!”

黄家旺缓缓点头,“寨主,我明白!”

之前制盐的时候,寨主也是这样。

给一个大概的流程,然后由黄家旺带着工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做。

每一次,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把详细的过程、相应的数据等,全都记录下来。

黄家旺手头上,就有厚厚的一摞资料呢。

这些资料,不只是制盐的“秘方”,更是应对各种“意外”的法宝。

如今要制糖了,原理、工序等,跟制盐差不多。

黄家旺甚至可以从那些制盐的记录中,得到一定的启发与指导。

“收割喽!”

“割甘蔗喽!”

梯田里的农活,已经告一段落。

沈婳便组织那些农户,去到山里,收割甘蔗。

当然,不白干活,包午餐,还有工钱拿。

农户们都非常积极。

还有山寨里的一些妇孺,太重的活计,他们干不了,但收割甘蔗,还是没有问题的。

就连三四岁大的小孩子,都能拖着一根根的甘蔗,送到堆放甘蔗的指定地点。

龙门山、黑龙山,以及附近大大小小的山林里,到处都有忙碌的身影。

短短一天的功夫,堆放甘蔗的一个个空地上,就堆了一个个的小山。

记录、称重,核算每个人收割的数量,然后折算成“工作积分”。

沈婳可不会在自己的山寨搞大锅饭,而是会采取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按劳分配原则。

工作积分,不只是关乎具体的工资报酬,还会关系到年终的福利分红等。

当然,就目前而言,百姓们能够吃饱、有钱拿,就已经非常知足了。

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偷奸耍滑、磨洋工的情况。

但,无规矩不成方圆。

制度必须提前确立好,并坚定的执行。

如此才会杜绝以后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麻烦。

唰!唰!唰!

数百人在各个山林中劳作,种植的甘蔗,野生的甘蔗,全都被收割了回来。

新成立的制糖工坊,也有了一组组的工人。

削皮组,负责将空地上堆着的甘蔗运回到工坊,并清洗、削皮。

接着就是榨汁组。

没有工业设备,那就全靠人力。

先把削了皮的甘蔗切成段,然后放到大的容器里进行捣碎。

捣碎了,再进行初筛,将甘蔗的渣渣都清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