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零三章 理性和偏见的较量(2 / 3)

催泪系导演 天下小黑 2134 字 1个月前

己认为这件事不重要,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去死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这样想法很可悲,一个人满脑子都是利益,自然需要偏见来填充想法,失去了人所本有的感情,那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啊,年纪轻轻就因为你的几个随意的偏见就要被剥夺生命,难道心里就不会有丝毫愧疚的吗?如果那个孩子没杀人呢?所以那位提出异议的先生才会大骂那位大汉是杀人狂、刽子手,没有一点人性。

这方面我极度赞赏这位能够在众人认定男孩有罪的时候为男孩的生命争取机会,他身上所展现的出的正义、坚定、善良等人性的光辉最终拯救了那个原本必然被判有罪的男孩,这可算是一个奇迹。

讨论过程中,黑色西装的商人已脱掉了外套。

他也丝毫没有改变他的想法。

“那孩子是个危险的杀手。“

“我知道那孩子只有十八岁,但他还是得付出代价。“

如果说前面的镜头让我们不至于对“孩子“这两个字敏感,那这里的镜头已很能说明他的偏见:只是因为那是个十八岁的孩子,那是个被认为危险的孩子,那是个被指控杀了父亲的孩子。

他并没有因为他是一个孩子,而给予这件关乎性命的事情更多的耐心和关注,反而迫不及待地想给这个孩子定罪。这是在没有完全弄清事情真相之前,就先入为主、被自己潜意识的偏见所影响而做出的毫不负责任的举动。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心中疑惑:他是否有过孩子?如果有,那当他的孩子身陷囹圄,他仍然会如此心急,如此不负责任吗?

而当讨论再往前推进时,我们终于明白了:他有个孩子,而且是个让他伤透了心的孩子。

原来如此!

一位在子女教育中因自己的过错而败下阵来的父亲,却依然怀揣着那点对亲情的奢望,于所有不完美的孩子都莫名端着一种无可任信和强烈的偏见。

其实我们自身何尝不是如此?

如今有太多太多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在孩子们带给父母们失望乃至于绝望的时候,其实这个时候,偏见已经是刻在了灵魂之上!

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偏见已破坏了他作为一个人该有的道德准则,只浑身散发着戾气。

他不在意那个男孩是否真的有罪,也没有耐心去探讨他是否有罪,只想尽快给他定罪,好像只有这样,自己才能获得心灵的抚慰和解脱。

而在画面中,他的头部旁侧是玻璃窗,那是脆弱的象征,一如他此刻的心灵。

而我们的8号先生,依然耐心地和所有人周旋,一针见血反驳他们自我难察的偏见。

尽管他被几乎所有人群起而攻之,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冷静。

“你不相信那个孩子,为什么会相信那个女人呢?她和他是一样的,不是吗?“

“如果他们错了呢?他们只是人,人难免会犯错。”

他的微笑透着怜悯,他的反驳带着理性。

他仿佛看透了那些笃定有罪的人的内心世界,里面包裹着各种各样的偏见,而这些积久的偏见需要他来矫正,这些脆弱狂躁的情绪需要他来疏导。

他很有耐心,他也愿意来做这些工作,他知道如果成功了,他挽救的将是一条无辜年少的生命。

那位偏见最大的商人,那位从始至终都处于暴怒的父亲,当所有人都站了“无罪”的队后,他在歇斯底里的咆哮之后哭了。

他是否想起了许久未曾联系的儿子?是否想起了那不堪回首的过往?抑或只是终于良心发现放弃偏见了?

是了,一定是最后这个原因,不然他如何能说出“无罪”这个词?这个于他来说难以启齿的、意味着他又一次战败的词?

他应该也想起了儿子和过往,他觉着自己是否也该和他们握手言和了…

不管怎样,他终是妥协了。

“偏见总是掩盖真相”,这句话说的一点没错,看似天衣无缝的人证物证在陪审团成员们的仔细推敲下变得不堪一击。原因是什么呢?就出在偏见身上,我们的生活无时不刻都存在着偏见,人们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却没意识到那些高尚的想法实际也是偏见。我平时爱看些碰瓷的笑话,车主一旦被碰瓷的缠上后,就很难抽开身了,因为附近总是会围上一群人民群众,对车主指指点点,甚至想要伸张正义。

这不就是偏见的结果嘛,看到有人倒在车前,就自然而然地认为是车撞了人,然后就开始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开始批判对方,他们真的够格吗?我们对升学也经常存在着偏见,以前早上坐公交车上学,很多学生都要和我一起赶早到学校,车内就显得特别挤,一名中年男子就向旁边的人抱怨:“那帮xx高中的学生,考上那种高中还那么早到学校做什么,还不如晚点到,给我们上班的和好学校的学生让点位置。”

这就是偏见啊,或许别人只是一时考试失利没上好的高中,这番言论却将这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