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英雄海军女少将柳德米拉的威猛战绩(2 / 3)

月25日,她被授予苏联英雄的荣誉称号和金星勋章。

战后的1945年至1953年间,她在苏联海军供职,并晋升海军少将军衔。柳德米拉从海军退役后,又在苏联军事支援辅助委员会供职。1974年10与10日,柳德米拉不幸逝世,年仅58岁,她被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女(novodevichiye)公墓。

她结束了她那满是激扬热血和惊险传奇的一生。

她的墓碑上铭刻着:“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

有兴趣的同志可以去看一看以柳德米拉为原型制作的电影:《女狙击手》

电影《女狙击手》是由俄罗斯、乌克兰两国合拍,乌克兰导演莫克里茨基执导,尤丽亚·佩雷西德、叶甫盖尼·塞格诺夫、oleg vasilkov、琼·布莱克汉姆等人主演的战争传记片,

《女狙击手》取材于苏联传奇女狙击手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的部分生平,电影原名《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为避免引起歧义,本片在乌克兰上映时更名为《坚不可摧的女人》。

导演莫克里茨基希望以此片向参加卫国战争的80万苏联女兵致敬。他说:“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是城市保卫战,也是命运保卫战、爱情保卫战。”影片虚构了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与三个男人炮火下的情感故事,悲壮的爱情主线贯穿始终。

《女狙击手》制作精良,演员表演出色,将战争的残酷性、真实性以及对人的精神的摧残表现得既细腻又震撼,引发了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思考,影片在观赏性、思想性及艺术性上都算得上是上乘之作。影片通过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作为普通女性和作为英雄的视角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也从战争中揭露了人性的善恶;更了不起的是,它没有歌颂战争和英雄,反而批判专制,讽刺了国家战争机器,给观众们以足够的反思和思考空间,从而达到让世人铭记历史,反对战争,保卫和平的目的。

都说战争让女人走开,这句话确实是人们的肺腑之言,但是,一旦战争爆发,所有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因为,战争本身就是全民协同才能正常运转的残酷机器,所以,战争的背后是少不了女人的身影的。尤其是近现代战争,卫生救援、侦察通讯等保障领域,女性官兵的参与度甚至超过男性。即使是在冲锋陷阵的正面战场,也曾活跃着许多为国奉献的女兵。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波及61个国家和地区近17亿人口的最大规模战争,直接进入前线作战的女性官兵超乎常人的想像。就以苏联为例,当德军于1941年6月突然对苏联发动进攻后,为了保家卫国,大批苏联青年志愿军前往前线,其中包括不少女性。有专家估计,二战期间共有约80万女性参加苏联红军。

二战中,一种新的作战方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那就是狙击战——参战各国都十分重视狙击。

在《女狙击手》中,导演是带着悲悯的目光去表现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这场战争,着重突出了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的勇敢、突出了战争对于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如洗礼般的意义,而轻柔诗意般单单的抹去了战争带给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的苦难。

《女狙击手》是蕴育于苏联社会主义时代政治环境之中、展现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诗意电影,不过此类电影也已步入了黄昏,《女狙击手》只不过是黄昏之中的一曲挽歌。因为此类电影只能产生于特定的意识形态之中,它忽视甚至蔑视着人性,将革命置于个人的生命之上,讴歌着一种清教徒式的献身精神,散布着不同人群之间的生命矛盾,宣布一种暴力思想。即使如俄罗斯目前的政治情形之下,这样的意识形态也正被逐渐摒弃,毕竟这是与整个人类的价值观相悖离的。

时代决定了个人的命运,尤其是非凡的个人。但即便再非凡,面对历史的洪流,说到底,也不过是一颗无关紧要的螺丝钉。就算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绩,也依然无法改变战局,塞瓦斯托波尔一战,苏联大溃败。在德国法西斯和苏联专制的对决中,在宏大历史洪流的裹挟中,人民是永恒的受难者。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军人们,是不分德国或苏联的。他们的身上,同样带着亲人的照片。他们的背后,同样有人在等待。

残酷的现实并不会区分性别来对待,所以《女狙击手》既有独特的代表性,又恰恰表明战争一视同仁。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是幸运的,最终活了下来;她又是悲催的,那些付诸生命的真爱都化作了硝烟……战争里最残忍的不是死亡和杀戮,而是活着。身边你爱的、爱你的都因为你或为了你死去,你看着他们失去生命,却无法挽救无法改变,甚至没时间悲伤,战争逼着你擦干眼泪、舔干伤口继续战斗,为了更多人可以活下去。

与真实的女狙击手一样,由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