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辉煌的隋唐大运河(3 / 4)

桥近年来都被发现了,它们都是运河上的大桥,都在市中心,工程宏伟,设计精美,为运河当年船来人往的繁华景象提供了铁证。专家对开封的州桥就其一孔桥洞做了实测之后,又埋回土中。显然,这是一个地下大遗址博物馆的好坯子,在市中心。

还有码头遗址的重大发现,1999年在安徽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做过一次隋唐大运河遗址考古挖掘,挖出了一处石质的码头遗址,挖出了一段运河部分河床,下面有八艘唐代沉船,还有几十吨瓷器的残件,其中罕见的瓷器珍品有1200件,被确定为唐宋全国各大瓷器窑口的遗物。大运河经过这次考古挖掘又获得了一个新的称谓:瓷器之路。

此次考古挖掘被确定为1999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柳孜码头也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精品进入了淮北市博物馆,陈列在一个专门的分馆里。类似的考古挖掘2007年在安徽省宿州市也有过两次,看样子,运河遗址的考古已经渐渐进入了沿河城市文物部门的视野,开场锣鼓已经敲响,好戏还在后头。

还有更古老的

隋炀帝的大运河并不是最古老的,在此之前,在同一地点,局部的运河已经存在了,它们是隋唐大运河的前身。

实际上,隋炀帝的大运河是在前人局部运河的基础上,又利用了黄河、淮河的某些自然河道,开凿串连而成,既是继承,又是发展,当然,是有重大突破和质的变化的。这也说明,隋炀帝的大运河能在六年内以极快的速度修通是有物质基础的。

前人修的运河里,以鸿沟、白沟最为有名。

鸿沟是古代沟通黄河和淮河的运河,是中国中原运河的鼻祖,大概始自东周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300年,仅比南方的古邗沟晚120年。鸿沟位置在今日洛阳和郑州之间,在巩义市和荥阳市北部,引黄河水南下,经尉氏、太康、淮阳汇入淮河,其下游东出的一支,即是后代著名的汴河。鸿沟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楚汉相争就发生在这里,并以此为界划分楚、汉。当时汉霸二王城就在今日荥阳东北广武山上,今有遗址。

白沟是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军事目的开挖的古运河,始于公元204年,距今1800多年。其前身是战国时黄河北岸的运河,先筑古阳堤,将太行山各路的水截住,不入黄河,汇于嘉义境内,沿堤东流,经卫辉市流至浚县的新镇,和山西来的淇水汇合,流入黄河。淇水是山水,很清,又称清水。曹操向北征伐驻今河北临漳一带的袁尚,截水量充足的淇水,不入黄河,兴建白沟水渠,流向东北,以通粮道。后来白沟构成隋炀帝北征高丽修凿的永济渠的前身,永济渠宋时称御河,明以后至今称卫河。

由于鸿沟、白沟这样的古代早期人工渠道的存在,在挖凿技术上和运河管理上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同时又为隋炀帝挖凿大运河提供了部分现成的河道,加上天然自流河道的借用,大有集大成和水到渠成之势,一个世界级的空前绝后的伟大工程遂告诞生。

不过,鸿沟也罢,白沟也好,踪迹难觅,遗址的实地考证成了焦点问题,因为光有历史文献是不够的,一定要有实体的论证,要有实体演变轨迹的考古挖掘。

隋唐大运河“申遗”任重道远

由于隋唐大运河的两大特点,一是历史更加悠久,二是多年废弃不用,一半埋入地下,使得它的“申遗”难度比京杭大运河更为艰难。

隋唐大运河的“申遗”任务应分解为以下三大目标:

第一,在运河经过的省市里需分段绘出大运河的准确平面走向图和立体落差图。这个任务要落实到地级市身上。对上半段来说,河南的永济渠涉及洛阳市、郑州市、新乡市、鹤壁市、安阳市,河北的永济渠涉及邯郸市;对下半段来说,河南的通济渠涉及洛阳市、郑州市、开封市、商丘市,安徽的通济渠涉及淮北市、宿州市,江苏的通济渠涉及淮安市。每个市再往下面的县分解。譬如,河南的商丘市要由西往东分解给睢县、宁陵、商丘市区、虞城、夏邑、永城六个区县;安徽的宿州市要由西往东分解给埇桥区、宿州市区、灵璧县、泗县四个区县。这样,一市接一市,一县接一县,就有了隋唐大运河的精确的平面走向图和立面落差图。绘出立面落差图很有必要,它能帮助理清逆水走时,船究竟是靠划桨,还是靠拉纤,或是扬帆,或是用水闸来提升,两岸相应的设施也大致可以摸清。

第二,为了实现第一条,每个县要选至少两个点来实挖考古,两点间可以大致画出一条有根据的直线来。实挖的目的,在于找到大运河的河床遗迹,绘出剖面图,知道河宽、河深、河床槽面形状以及标高。

第三,通过第二条的实施,可以找到相应的考古实物,包括码头、堤岸、沉船、瓷器、碑刻、仓窖遗址,等等,从而断定年代以及繁荣程度。

为了这三条目标的实现,各省市县的领导人和专业人员,人民群众一直在往前走。

总之,隋唐大运河“申遗”工作刚刚拉开序幕,目前的工作仅仅是开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