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镇北堡(1 / 2)

镇北堡位于银川西北约三十五公里处,路上道路也是坑坑洼洼,汽车过去漫天尘土飞扬。

快一个小时,众人到达目的地,赵红军从车上下来摘下墨镜。

“就这?”

“对,赵总,就这里。”

举目望去,一片荒野,满目苍凉。荒野中,两座废弃的古堡。,一南一北,寂寞相对。

“北边的这座是明朝明弘治年间徐建,时称“镇北堡”,是明清时代的边防要塞。”

“南边这一座,清乾隆五年宁夏发生大地震,震毁镇北堡,就在距镇北堡不远的地方修筑新堡,为“镇南堡”。”张先亮遥遥指着两座城堡给大家介绍。

“我当年劳动改造,就距离这里不远,有一次无意的赶集中,发现这个地方,古堡衰而不败,这深深地吸引了我,并把写进小说《绿化树》。”

“这也太破烂了吧?”赵红军忍不住吐槽。

“红军,你不懂,要的就是这种特色。”方明华笑道。

“对,明华说的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到傍晚时分,你再看着这古堡,有一种苍凉之美,我敢说全中国再找不到别的地方!走进去看看。”

几人进了北边的镇北堡,虽然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沧桑和特殊时期的破坏,古堡仍保存的比较完好,城墙四遭的角楼基址,也都可见。

里面依旧是一片荒凉,不过剧组拍戏后留下的痕迹倒是很清楚。

“这座房子。”张先亮指着路边一处不起眼的土坯房,“在这里拍过《牧马人》。“

”就是你写的小说《灵与肉》改编的?”赵红军插话进来。

“对,就是,谢进导演拍的,从那时候起,我就想把这里改造影视基地。”张先亮说着,招呼几人走进房里,只见里面还有土炕,土灶之类,上面都落着一层厚厚的灰尘。

“这都是剧组留下的,不过现在已经荒废。”张先亮解释道。

“除了拍《牧马人》,这里还拍了《一个和八个》《黄河谣》明华写的那本《一個也不能少》,张亿谋也找到这拍摄,为此还专门建了一所小学,我到时候带你们看看。”

张先亮说着走出房门。

历史上的《一个都不能少》是在冀省的一个小村庄拍摄的,不过由于方明华提前给了张亿谋剧本,推荐他来这里拍摄。

张亿谋曾经做摄影师在那里拍过《一个和八个》知道这个地方,欣然前往。

方明华他们跟着张先亮来到《一个都不能少》的拍摄地点,一个土坯垒成的围墙里面,有几间土坯房做当教室。

方明华站在窗户边,透过塑料纸看见教室里也是土坯垒成的桌子和椅子,掉了黑漆的黑板上还写几个粉笔字。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字体稚嫩一看就是孩子的字体,估计是拍电影后留下的。

“宁夏这边,农村小学基本上都是这样,我估计你们去甘省那边也差不多。”

“有的比这还破。”赵红军回答道。

“教育欠账太多啊。”张先亮感慨了句:“听说张亿谋拍的这部电影获得了不少国际大奖。”

“是不少,金鸡百花、威尼斯电影节等。”方明华笑着回答。

“你们那个乡党张亿谋确实是个奇才,《红高粱》也是如此。”张先亮笑道:“不过,明华你的剧本写的也好,我发现你挺喜欢写乡村教师这个题材的。”

“因为他们值得写啊。”

张先亮点点头,没再说什么。

俩人又在张先亮的带领下,观看了《黄河谣》中的“铁匠营”实景。《红高粱》中的月亮门、酿酒作坊、九儿(巩俐饰)居室等。

可惜这个时候《大话西游》和《新龙门客栈》等经典影片还没问世,自然也没有他们的拍摄痕迹。

四人逛了一大圈就准备返回,说实在这个时候的镇北堡真没啥好逛的,后世的热闹老银川一条街还没出现,整个城堡里里冷冷清清,不过里面有个老汉赶着羊群路过。

方明华问张先亮才知道城堡附近还住着二十多户人家。

回到市区,张先亮又请方明华他们吃饭后,到了迎宾楼,在房间里,张先亮先给赵红军点上一支烟,然后笑道:“明华,今天伱也看了,怎么样?”

“让红军说吧,做生意他比我懂。”方明华说道。

“你们?”

“他的公司我有投资。”方明华淡淡说了句。

张先亮恍然大悟。

赵红军也不着急,抽了一口烟才说道:“张主席,先说说你的想法。”

“那好。”

张先亮给坐在他旁边的马虹英使了个眼色,马虹英立刻从背着的包包里拿出几张纸递给赵红军。

“这是我们张主席做出的影视基地主要规划以及项目资金情况,您看看。”

赵红军接过来,仔细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