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就问离谱不离谱(1 / 2)

七月十一一大清早,天刚蒙蒙亮,外面卖早点的摊贩刚支起铺子,入朝的臣工匆匆而过。

信王府开了中门,一行数十人,皆挎刀乘马,中间有几架车,一辆是田趁月和他的学生所乘,剩下的都载着行李干粮等。

巫明丽只带清芳、白羽两个婢女同行,她们都作男装打扮,骑马;清芳又带了钱庄两个管事,缀在一旁。

蒋昭闲不住,算了算这次信王的队伍规模,也带着弟子们跟出来操持后勤。

赈灾的本质是分配粮食和人力,巧了不是,蒋昭最擅长。

蒋昭就跟在巫明丽旁边,两人时不时商议几句。

临出大街,小鸾在马车里等着送东西,一眼看去没看见女眷,正心急呢,巫明丽打马上前,弯下身子,侧着头:“在找我呢?”

小鸾第一次见巫明丽,她穿的就是男装,只是这一次好像更男人了一些,小鸾一时看呆了,巫明丽敲敲马车车壁,她才回过神:“是,没想到姐姐你骑着马就出去了,还真不打眼。”

陈娥扶着小鸾步出马车,将精心攒的一箱小食和药品递上:“姐姐,路上比不得家里,千万保重。”

箱子很重,巫明丽接了来,交给清芳拿去,道:“多谢费心。京城里的事,我就托付给你啦。”

小鸾亦点头,往后退了两步,挥手作别。

巫明丽亦挥手,拨转马头回来,看见李琚也压着他心爱的黑驮马掉头过来了,目不转睛往这边看,笑道:“我妹妹给我送点行路的东西。”

李琚“噢——”拉长了声调,陷入沉思。

又走了许久,在城南门与禁军和京城派去的士子汇合,往下一个驿站赶去。

李琚忽然落后几步与王妃并肩,问道:“姐姐,你到底有多少妹妹啊?”

问过后,他下意识地看巫明丽腰上看,她腰上挂着的刀是制式刀,匕首是他送的匕首,于是暗暗松了口气。

“我的妹妹呀,那多了。”巫明丽从腰带上扬起一嘟噜荷包,一个一个给他掰和,“这个是杨姑娘送的,装消暑生津丸;这个是阿柔给的,装薄荷紫苏冰片龙脑;这个是无适和她的学生、姊妹做的,展开后里面绣着江南一方的地图,不怕水洇;这是剑胆的豹皮水囊,不过我看着不像是那种豹子,倒像是她们北方的海豹;这是花枝儿的,这是灵芝的,敏敏做了扇袋儿,还有这个剑穗儿,不是妹妹给的,是韦姐姐给的……”

巫明丽一个一个数完,末了笑道:“我带了这么多荷包、穗儿,匕首,就只带了你给我的这一把。我有那么多姐姐妹妹,却只有你一个弟弟,连琴心和序哥儿我都不管呢,你还不满意呀?”

李琚想了半天,自己又不会做荷包,送不了;别人送的匕首,王妃也不带。这就结了,他又高兴了,马上的背影都透着轻快。

巫明丽在后面不紧不慢地跟着,腰间荷包上的金银坠脚叮叮当当响成一片,像极了她的心情。

信王的队伍最先出发,沿管道,经豫东南下,至皖北转东向,全程陆路。

行路中间,他们与礼王、陈王的队伍先后擦肩而过,没有太多叙话,礼王和陈王都风急火燎地要赶回京。

看着他们疲惫又急切的脸,巫明丽庆幸自己躲得快。

京里还有个蜀王等着呢,便以陈千帆之“死”为题眼,足够他们三方打一年了。

沿途又有被启用、起复的士子、赋闲官员与他们汇合,其中有熟人,比如原鲁东县令老张、姚谆等等,巫明丽特别期待。

有那么几次,信王到得比调用的旨意还快,把人从被窝里拖出来的时候,那人还不敢置信。

李琚最期待的就是老张,这会儿他已经升任鲁南府的同知。

再见老张,李琚简直不敢相信,老张活活的瘦了二三十斤,走路都有点打摆子。

老张蹭了田趁月的马车,晚上在驿站驻扎休整,老张大吐苦水。

原来前几年他升官到鲁南知州门下做同知,远离了他热爱的法律条令不说,管的还是最烫手的粮税。

换个人换个地方,大约也就高高兴兴地捞钱去了,可老张没有靠山,胆子小,那地方夹在两股政治势力质检,知府难做,同知也难啊!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作恶多端附郭省城啊!一举一动都有十几双眼睛盯着!

他小心谨慎两三年,兢兢业业,一点错不敢犯,照样被人抓把柄。

若不是他在县令期间水利抓得好,吏部肯捞他一把,履历也漂亮,今年的秋粮秋税一出,他得脱一层皮。

老张三分假七分真地哭诉,李琚听得心有戚戚。

老张离了热爱的刑律讼狱,困在密不透风的仕途经济里,就像他离了心爱的战马长刀,埋在子曰诗云中,太苦了,这日子一天都过不下去。

还好,他被拉拔出来了。

李琚想都没想,十分期待地问巫明丽:“咱们能给他找个合适的地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