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布局3(1 / 2)

永安学塾除了供奉定国永安公主的灵位之外,别的方面都和绝大多数蒙学私塾一样,只有一个塾师,只教最多不超过十五个学生。

事实上,根本收不满。

桂花观教女童认字,很多人把孩子送来,因为桂花观不收钱,人们只是图有个地方让小孩儿们混混时间。

学塾要收束脩,虽不多,总是要收的,于是九成九的人家就觉得,算了算了,女孩子读什么书,认得一二三四五就够用。

剩下一分的人家,又有一半自己家里有钱,可以请西席上门。

所以最后送到永安学塾的女孩子,只有五个。

都是小户人家,略有家底,父母对女儿爱若珍宝。

人数比预料的少一点,田夫人将学生的信息记录在档,抄回信王府。

白羽略有不平之感,大多数人想读书还没地儿读,就比如她,比如方无适,上辈子行善积德才有读书的机会。而城西那些人,有个进士夫人当塾师还不珍惜。

总之女学就这样悄悄地开上,暂时没有什么存在感,但是只要有几个人开始读书,后面的人,自会跟进。

五个女学生,回家后会教母亲认字,会教街坊邻里的姑娘认字,一个带一个的,城西的女孩子们,都会读书本的。

巫明丽不觉得少。就像这个王府,没有她没有方无适,所有姑娘都是睁眼瞎,但有了她们两个,如今也有几十个可以说“读过书”的女子,又因为她们读书,又影响着她们的家人和姊妹。

隔壁奉德公府,自从有了于鸾,如今三奶奶也读书,姑娘们也读书。

都是带起来的。

奉德公府请巫明丽去玩,席上三奶奶不无羡慕地表示:“我也想念书呢,可惜没那机会了。”

巫明丽说:“倒也不一定。女学那边学生少,我打算搞个新活儿。你应该知道,每次选秀之前,应选人家多半要请个嬷嬷妈妈教姑娘们规矩和经验。若是把这个嬷嬷、妈妈,换成读过书的寡妇、自梳女,那不和家塾的女塾师一样?”

于鸾则说道:“王妃殿下还是太小心了,就是请田塾师女先生来,又如何?难道咱们上课时还有外人看着?”

“我是为了女塾师们好。若是有夫之妇,非亲戚妯娌,也不是寡妇姑子,隔三差五出入别人的后宅,外面的风言风语多半是要往下三路走了。‘撮合成奸’四个字,咱们听过的还少?况且田夫人是好的,我信得过。来日我渐渐地掉以轻心,短了精神,失察了,果真找的那些会把床笫之事、男女之事,说给姑娘们听的,乌七八糟的塾师,每日出入后宅,摆弄是非,你们又如何看我呢?”

巫明丽谨慎惯了的,来年李琚无了,她可以享受“皇室寡妇”应得的特殊照顾,必须更慎重地处理和自己的名声相关的事务。

她还打算,等她守了寡,就在信王府再开一家私塾,专给外面当官儿的人教夫人女儿,又免受交际之累,还能拉起一张密密麻麻的关系网。

除了永安女学,信王府的蒙学也在筹备中。

廿五的蒙学老师,是王府蒙学的头名,再精挑细选都不为过。

田趁月琢磨过几个备选,个个要才华有人品要人品有机智要机智有眼色。皇孙的蒙学先生,做学问是次要的,排第一位的是做人。

巫明丽直接拿给花枝儿自己选,花枝儿着实为难了一段时间,被大丫鬟春澜提醒,王妃可为她安心所以表示避嫌,她却不能表现得怀疑,于是花枝儿立刻指了第一个先生。

这位综合下来排第一的先生姓李,是高祖第二子之后,非常远支的宗室人,年纪不过四十,为人谦和淡泊,处事精明智慧,饱读诗书,工于书画,其夫人夏氏精通金石和音律,将来皇孙们无论想学什么、走什么路子,这位师父都能领他们入门。

巫明丽将此事与帝后禀告过,帝后听说先生是远支宗室,无权无势,靠一个庄子耕读为生,闲适安恬,很是满意,着命内务司“多多好好”地准备皇孙拜师的礼物。

信王府有四个皇孙,两个男孩儿将来要进皇子们读书的书房,两个女孩儿多半要在家里读书读到二十岁,如果没有意外,这位李先生,要和信王府绑定一辈子了。

除了皇孙的启蒙先生,巫明丽点了备选先生中家世门第最低的一个,给王府的门人的孩子们发蒙。

考虑到娃儿们的年纪,这个蒙学其实更像育婴堂。

所以定下先生之后,巫明丽从桂花观里拉拔几个寡妇失业的,跟着锦娘学会如何抚育照顾孩童,放在蒙学当阿保。

长远看去,“有上进心”的中小门户出身的低级官员和胥吏的子女妻房,会落在巫明丽手里。

巫明丽像蚂蚁搬家似的,往自己手底下拼命塞东西。

产业(钱)、学塾、前程、名声、后代、后宅……巫明丽全都要。

----

八月里头,廿五嚎啕大哭着,被花枝儿、锦娘哄去康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