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又一个多事之秋(1 / 2)

小鸾对府里的事把控得很好,但是对外面的产业,只是刚刚清理完毕,还没有经营的法门。

若只是租赁出去拿几个钱,小鸾总觉得不如意。

皇后给奉德公府置办的产业,有不少旱涝不少的田庄,这却不好租了,最好留着自己用。然而种什么养什么,都得自己决定,小鸾现让继续种麦子,再分一些地种点棉花,一年收成打下来,仍觉得不足。

她找巫明丽讨教经营之道,顺便想把陈娥彻底要过去。

陈娥和小鸾很合得来,这是个非常仔细又吃苦耐劳的姑娘,在信王府有些尴尬,但是在国公府一点也不尴尬,才华也能得到更好的施展。

巫明丽因为她爹她娘都在王府做事,故此没有打算把她往“开源节流”的方向培养,如今跟了去,也算游龙入海。

巫明丽问过陈娥的意思,和陈式夫妻说了一嘴,陈娥就彻底转去了国公府。

小鸾得了个陈娥已经心满意足,后来皇后点头,珍珠嬷嬷也就留在了那边,小鸾的左膀右臂都齐全了。

其实还有个小事,本也可以和巫明丽商量的。

但是就像巫明丽隐瞒皇后问小鸾能不能冲喜一样,小鸾也隐瞒了国公府想走读书人的路子的事儿。

巫家书院每三年稳定地输出一批进士,不显眼,底蕴却非常深厚,比目中无人的苏家更适合柳家。

小鸾只字不提。

还是再等等吧,等等看这个国公府,到底值不值得那样牢地绑在巫家。

如此过了没几天,十七皇子大婚,蜀王府前头三个怀孕的妾室生下的孩子陆续满百日,又有几个王府迎来了侧妃、孺人,乡试即将举行全城掀起新一轮的士子风潮,漠西蛮使团为了换回左贤王付出了大量的代价比如开四个关隘城市用于通商互市,比如献马献金献奴仆……

也是这一次献马,巫明丽总算知道为什么罗镇北有那么多驮马,却没组织起一个重甲铁浮屠军来。

漠西蛮进献的奴仆分为两种,一种是寻常奴仆,和每个王府的下人没有太大区别,另一种是高大的壮仆,据说大多是漠西蛮的王臣罪犯的亲属。

而区分两种奴仆的区别,是骑不骑得了漠西蛮的一种高头马。

巫明丽这才反应过来,李琚能骑驮马,是因为他人高马大,腿非常长,他的身高在京里数一数二,他都只能“正正好”骑上去,比他矮的人怎么坐稳?在马背上劈叉吗?(注1)

所以罗琴心给的二十匹驮马,可以选出几匹最合适的给李琚当坐骑——只能是冲阵坐骑,不能机动挪转突进。剩下的驮马没有人能骑得,只能当挽马拉重物。

这天罗琴心和巫小弟来王府暂住,原为巫小弟考举人方便,他们到晴春斋见巫明丽,巫明丽正好在看田趁月和蒋昭联合写的关于漠西蛮使团的汇总文书,边看就边问罗琴心:“你是不是早就知道那驮马当不得坐骑,却故意不告诉我?”

罗琴心很懵:“我也没骑过驮马,我那里知道呢?你这么说我倒是想起来,我爹麾下,只有十几个人能骑上驮马,铠甲冲锋,原来是这个缘故啊。”

巫明丽略有些无语,罗琴心连这都不知道,上辈子怎么就让他去守逐日关?他总得表现得知道军事,才会被委以重任吧?

巫明丽多问了一句“你没骑过马?我怎么听说你允文允武呢?”,罗琴心想了半日,说道:“我喜文不动武,何来‘允文允武’?我小时候身体不大好,练不动功夫。倒是我有个书童,天生高大,一把好力气,每每考较行军布阵,都叫他去。我爹都说要重用他呢!”

巫明丽问道:“既然是你的书童,我怎么没印象?”

罗琴心回说:“那个啊?留在镇北军了,难得有个那么高那么大,还会打仗的人,带来中原陪我消磨日子,岂不是浪费人才?”

巫明丽皱了皱眉,详细追问了几句,总感觉哪里不对。

她很信任自己的感觉,“感觉”往往是对外界的各种信息和线索的潜意识的汇总综合处理,既然这个说法给她的感觉不对,她就在给罗剑胆的信里提了一句。

罗琴心还在和巫序感慨,北方每到秋中,呵气成冰,连笔墨都不好动,那墨汁儿都能冻成石块,故而读书特别难。他被送到中原时,本想继续科举,无奈半途就得了封侯,科举没戏喽,只能看老弟儿怎么考的解解馋……

巫明丽摇摇头,科举是这样的,读书读成疯子的不在少数,不想考的被人逼着考,比如保延侯府那个张灿,想考的往往没那机会——然而若是真给机会,说不定也成了疯子。

老弟儿这就要去考举人了,有个罗琴心插科打诨,放松放松心态,也好。

等老弟儿考完,就给罗琴心派任务。

巫明丽听着他们俩聊天,往下继续看漠西蛮进献的物件儿列表。

金银珠宝并不足贵重,巫明丽主要看那些作物。

如果她没记错的话,上辈子她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