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心中一紧,但他依然坚定地否认了所有的罪行:“陛下,臣冤枉!臣从未背叛国家,更未与苍鹰国勾结。”
陈贵妃在旁听到明王的否认,心中暗自松了口气。
她深知自己的儿子是冤枉的,于是忍不住为儿子辩护:“陛下,许峫并无确凿证据,岂能仅凭一面之词就定罪于明王?”
皇帝闻言,眉头微皱。他确实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明王的罪行,但他也不能轻易放过这个可能的叛徒。
就在这时,福公公匆匆走进御书房,传达了黄浦里已经招供的消息。明王闻言,心中一惊,知道事情已经败露。
黄浦里被带到御书房,面对皇帝和文武百官们的审视。他没有了之前的嚣张和狂妄,而是显得异常恭顺和谦卑。
“陛下,臣有罪。”黄浦里跪在地上,低声说道:“明王确实与苍鹰国勾结,企图颠覆朝廷。臣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明王的党派之人闻言,纷纷指责黄浦里是在诬陷明王。他们要求黄浦里拿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黄浦里不慌不忙地从怀中拿出一块令牌,高举过头:“这就是明王给臣的令牌,让臣协助他完成颠覆朝廷的计划。”
令牌上刻着明王的标志,无疑是真品。明王见状,心中一沉,知道自己已经无处可逃。
皇帝看到令牌后,勃然大怒。他拍案而起,怒声喝道:“明王,你还有何话可说?”
明王跪在地上,头也不敢抬。他知道自己的罪行已经暴露无遗,再也无法辩驳。
“臣……”明王声音哽咽:“臣知罪。”
皇帝怒不可遏,下令将明王打入大牢,等待进一步审判。
陈贵妃因为明王的事情,对许峫产生了深深的憎恨。她觉得是这个年轻人害得自己的儿子身败名裂,甚至被打入大牢。
虽然皇帝给了明王一个机会,但在陈贵妃心中,许峫始终是那个不可原谅的罪魁祸首。
为了以防万一,陈贵妃开始在皇帝面前说许峫的坏话,试图让皇帝对许峫产生反感。
她不断地强调许峫的年轻气盛和野心勃勃,说他不适合在朝廷中担任要职。
皇帝起初并不以为意,他觉得许峫是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应该给予更多的机会和信任。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开始逐渐听信了陈贵妃的话,对许峫产生了疑虑。
有一天,皇帝召见许峫到御书房。他语气冷淡地告诉许峫,因为包庇明王的罪行,他被打入冷宫,暂时离开朝廷。
许峫闻言,心中一惊,他知道这是陈贵妃在背后搞鬼。但他也明白,自己现在无法与皇帝抗衡,只能暂时接受这个命运。
许峫离开朝廷后,宫廷中四皇子的势力开始受到一一问责。
皇帝决定借此机会彻底清除朝廷中的异己势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传信给许峫,让他放手去做,南下讨伐叛乱分子,成功后将取消他的戴罪之身。
许峫接到命令后,没有犹豫,立刻率领大军南下。
他知道这是自己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也是为国家和人民效力的时刻。他发誓要一举平定叛乱,为国家带来和平与安宁。
在许峫南下的同时,宫廷中的一场关于权力平衡的讨论也在悄悄进行。
福公公作为皇帝身边的得力助手,开始谏言皇帝不要做得太过。他担心皇帝在清除异己势力的过程中会打乱朝廷的平衡,引发更多的矛盾和纷争。
“陛下,您这样做未免有些操之过急。”福公公语气恭敬地说:“朝廷中势力盘根错节,如果一味地清除异己,恐怕会引起更大的动荡。”
皇帝闻言,眉头微皱。他明白福公公的担忧,但他也有自己的考虑和打算。
“福公公,你有所不知。”皇帝语气深沉地说:“朕正是要借此机会攘外安内,彻底清除朝廷中的腐败和异己势力,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真正的和平与繁荣。”
烽火连天,战鼓震天。精兵们全部被杀的消息传回苍鹰国,举国震惊。
国王坐在龙椅上,面色凝重,文武百官齐聚一堂,议论纷纷。
“陛下,敌军来势汹汹,我们必须立刻采取行动。”一位武将挺身而出,声音铿锵有力。
国王沉默片刻,目光在文武百官间游移。他知道,这次的敌人不同于往常,许峫的威名已经传遍四国,不少文官们开始动摇。
“陛下,或许我们可以考虑求和。”一位文官小心翼翼地开口:“许峫的实力不容小觑,硬碰硬只怕损失惨重。”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一片议论。求和,对于苍鹰国来说,无疑是一种屈辱。但眼前的形势,又让他们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个提议。
就在这时,一名常将军大步走出队列,声音坚定:“陛下,求和非长久之计。我们必须出战,捍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