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刺杀(1 / 4)

京城,内城,德胜门外。

这里属于皇宫与外城的交界处,平时是不允许行人踏足这里。

现在宫里的华妃娘娘要在这里赈灾,给灾民施粥,消息传出后,城里聚集的灾民向这里涌入,好吃上一顿热乎饭。

每当天灾来临时,城外的灾民会向附近的城里涌入,当地的城里因为灾民过多,会关闭城门,拒绝更多的灾民进城。

说起来不近人情,但也是无奈之举,城里并没有太多的粮食,根本救济不了那么多的灾民。如果让灾民都涌入城里,这些灾民中的胆大之辈肯定会闹事,甚至被有心人利用,起来造反也不是没有可能。

剩余的灾民见城里闭门,没办法只有往没受灾的地方跑。

这次旱灾是京城附近的地方在闹,这里的灾民基本都往京城里跑。

这些灾民想的很简单,京城里住着的是当今皇帝,总不能不管手底下的百姓死活吧。

若真是活不下去了,就起来造反,推翻这个昏君。

这也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很关切灾祸给百姓带来的影响,没办法,当老百姓吃不饱饭要饿死时,他们可是要起义造反的。

京城对那些过来的灾民一般都尽可能的接济,天子脚下,做的不能太难看。

同时,朝廷在这时对人口黑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可能皇宫里也会参与进来,买一些灾民进宫。这也是内部消化这些灾民吧。

世道就是这么残酷,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就像元代诗人张养浩写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语道尽多少苦难。

此时,陈旺福站在施粥的摊子后,看着前来讨粥的灾民,一个个衣不蔽体,蓬头垢面,无论老的少的,全是营养不良、虚弱无比的样子。

这是她这个穿越者没有体会过的。在她穿越前的那个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时候,再穷的人家大米饭还是管够的。那时的人们考虑的不是吃不吃的饱,而是吃的健不健康。

现在她看到真真实实的古代灾民出现在她眼前时,带给她的震撼远比历史书上的几行文字大的多。

陈旺福不是一个同情心泛滥的人,但见到有人受苦受难时,能帮忙时还是会去帮忙。

她的赈灾平账的办法,最初只是想给华妃解忧,争取华妃更多的信任,让自己过的好一些。现在,她看到自己的办法能救济这么多的难民,心里深处不免有些自豪。

出来赈灾的华妃就没有陈旺福那么多的杂念,在远处搭上一个棚子,显然只想应付一下就回去。

陈旺福可不敢让华妃亲自动手赈灾,人家从小锦衣玉食,吃的用的都是最好的,哪里会去为这些灾民同情。

她只好用着自己手中小小的权力,让那些施粥的人尽可能多给那些灾民一些粮食,对有小孩的人家给的更多一些。

在施粥的人里,陈旺福观察着之前看好的魏璎珞,对方正端着勺子从锅里舀出粥给灾民,做事果断利落,效率也比周围的几个宫女要快一些。

魏璎珞给来到她队伍的灾民施粥时,每给一个都会说:“这是华妃娘娘恩赐的。”

陈旺福注意到魏璎珞的这一举动,不禁暗暗点头,能在正常施粥时不忘记宣传这次赈灾人,不管这个有没有用,至少人家是真的在为华妃的仁义名声宣传。

她自问如果自己是个领导者,肯定希望有这样一个为主子分忧的手下。

就在这时,灾民队伍里多出了许多新人,倒不是说灾民有新有旧,而是这些新面孔显得不太正常。这些人虽然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可明显要比之前的灾民健康的多,没有半点受饿的样子,倒像是故意打扮成这样。

而且有好几个人打了一碗,过后不久就插队再打一碗。这些人凭着健硕的体格,瘦弱的灾民们根本不是对手。

有几个打饭的宫女注意到这个情况,停止了打饭,都看向陈旺福这一边。

陈旺福瞧了瞧华妃那里,这种事情华妃估计是不太会管的,人家只要将这个赈灾弄完成,至于是不是给真的灾民,肯定无所谓。

她没有去打扰到华妃,而是从旁边的地里,随手弄了点尘灰,往每个锅里撒了一点,几个宫女都有些不能理解,唯有魏璎珞露出了然的神色。

果然,在陈旺福做出“扬灰”的动作后,人群里那些“新人”纷纷跑了。

“狗日的,落了灰的饭狗都不吃。”

“真是丧良心,在好好的粮食上撒灰。”

......

对于真正的灾民而言,顶多是埋怨地看了看陈旺福,但并没有走,因为他们是真的很饿,需要粮食果腹,哪怕粮食很脏。

之后,施粥正常进行。陈旺福拍了拍弄脏的手,大摇大摆地走了。

这个办法还是她前世看《铁嘴铜牙纪晓岚》时学来的,剧里是往粮食里掺沙子,而她则是往粥里掺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