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毕业后的相聚(1 / 1)

巧玲的故事 驰骋666 621 字 3个月前

马文山在天津这边发展的就比较快了,他跟着苏灿在这边干建筑,主要是和那些项目上的人打交道,早就练得很老道了。马文山学习了很多实践经验,虽然他学的专业是金融管理,但是他学习的主要是人情世故,这也是他日后能够逐步成功的基础,他这两年学习的懂西让他受用一生,主要是他很圆滑,很务实。

他们在学校学到的东西都是书本上的,但是在外面学的是经验,他们也都找到了自己的路,也是自己的选择。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要毕业了,当时他们还是有分配的,马文山分到了中国银行,主要是搞一些贷款业务;路远分到了一个大型国企,主要是搞软件开发;主要是计算机的,巧玲分到了外交部下面的一个分支机构,主要是负责翻译外文,上报信息。他们这都有了新单位,只是他们之前在外面搞得事业还在继续搞着。巧玲和刘舒导员搞得这个英语培训已经逐步进入正轨了,算是搞得有声有色了。巧玲暂时去上班了,一有时间就过来帮忙,培训机构里招了几个兼职的和几个全职的,基本上都能维持正常运转了。路远和春生的店面也大了很多,代理了很多软件,有国产的有进口的,生意也相当的好,主要是他们有渠道,生意算是日进斗金啊,但是路远还是在分配的单位干着,工资也就一个月不到一千块钱,但这是铁饭碗啊。这也是多少年轻人向往的职业啊,他们开始也觉得很新鲜,时间久了,也就那样了,没有了往日的朝气了,在体制内很容易消磨年轻人的意志力。

他们都是朝九晚五的干着自己的工作,单位上的工作算是比较轻松的,但都是干的最脏最累的,从最基础的做起,早晨早早的去了,打扫卫生,打热水,这是最基本的。这是正常现象,那些年龄大的都是这样熬过来的,年轻人就应该这样。有次马文山去北京出差,和路远巧玲在一起吃饭,他们聊起来现在的状态,真的都是一个感觉,除了干一些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事情,就是盼着下班。他们可都是名牌大学里出来的,但是在单位也一样论资排辈,比如进职称,再比如获得荣誉,这不看你干多少活,完成多少任务,多有能力,这得按照年龄、工龄、党龄来分配。那时候还有分房子,那就是一个典型的论资排辈的事。他们好像一眼都看到了退休那天,还是每个月拿那点工资,可能那时候已经是个科长、处长,按部就班的就退休了。回过头一看,这几十年是这么的平庸啊,好像自己什么都没做过一样,这真心地是太默默无闻了。路远说:“我想辞职,下海经商,全身心的干点自己想干的事,哪怕跌跌撞撞,我也不后悔,我真的在办公室坐不住啊,我现在身上都没劲了,两眼无光。我才多大啊,我不想要这样的日子,难道我们上学就是为了坐办公室吗?我想为自己的梦想干点事情。”

“我觉得你说的有道理,其实我也正有此意,我现在每天都要伺候那几个大姐大哥,他们就是一杯茶一份报纸,有点活甩给我,他们就不管了,我成了他们的保姆了。我觉得这不是糟践自己吗,我也是想辞职了。”巧玲倾诉的说。

“你们辞职,我也辞职,我还跟着灿哥干点工程,我想现在我已经能够胜任现在他所在的项目,当个经理应该问题不大吧,我回去也打辞职报告,爷不伺候了。书上学的东西一点用不上啊。”马文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