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朝堂(1 / 2)

无复兵戈 白马踏明月 1062 字 3个月前

收缴豪强田产如同快刀斩乱麻一般迅捷,让大魏获得了更加宽裕的时间。

等到开始安置流民时,几封塘报便送到了章义的太尉府。

章义这才发现,秦州与凉州也不断有人携家带口逃往此处,数量只多不少。

到十月上旬,从秦州凉州逃过来的流民已经达到了十万余人,他们一个个眼中早已失去了神采,只有看到粮食时才会眼前一亮。

新任的云州刺史邵士集从府库中挤出来一点粮食赈济了一些灾民后,才得知原北庭军节度使郭守义的长史郭守节在一座小小县城抵挡至上月月初,杀伤甚众。

恼怒的凉州军司都统军卑失破城后将城中本就剩下不多的百姓屠戮一空后,觉得不解恨,便又屠了周边数座城中的百姓。

数日不封刀的金军将数座城的中原人杀得人头滚滚,直到金国皇帝阿史那突何下诏斥责方才罢手,但是犹不解恨的卑失必之还是下令征收口粮,将凉州中原人手中不多的粮食全部夺走,又强令他们屯田牧羊,并下令田地苗子一日不长就杀屯田之人,牛羊皮毛不亮就杀放牧之人。

这番做派让原本就对金人没什么好感的凉州百姓纷纷携家带口逃跑,数十万百姓跨过两州的逃难并不能瞒过金国两大军司,于是他们不断派出骑兵射杀中间的领头人,又将成立后用来越境掳掠人口的捉生军将大量逃往的百姓抓回。

他们的在秦州凉州的各条官道上抓回凉州逃亡百姓的行为被秦州百姓见到后,秦州的百姓也加入了这场逃亡,等到他们穿过重重阻碍来到驻扎在云州的鹰扬军营寨时,两州数十万逃亡的百姓已经只剩了十万不到。

听到他们声泪俱下的痛诉,邵士集连连给章义送去塘报,等到章义接到塘报时,也对塘报上一桩桩一件件感到触目惊心。

章义那绣有九章纹的青衣纁裳在他眼中也不再顺眼。

裴彻见到章义已经有些怒气,连忙劝道:“大战刚过,我们需要休养生息,等我们缓过来了,一定从他们那里十倍百倍讨回来。”

章义拍打着塘报说道:“我知道,只是我们只能看着却没法有任何动作,着实让人心中难过。”

裴彻将章义几乎揉烂的塘报接过后说道:“这件事不能让豹骑军主将舍利吐利摩得知,否则他惊惧之下不知还会做出什么。”

章义闭着眼点点头补充道:“需要告诉各军主将,不得对豹骑军有任何偏见。”

随后,章义缓缓睁开眼,对裴彻说道:“我们走吧,第一次朝会。”

裴彻点点头,便落后章义半步,亦步亦趋跟了上去。

承天殿中,卯时的钟声已经响过,魏帝杨志正百无聊赖的坐在龙榻上,他的面前,一对羽扇正遮住他的前方,给事中与两名内谒者正立于羽扇之外下方两侧,百官已经行过大礼,正立于两旁静静地等待着。

不久后,殿外侍中突然奏道:“骠骑大将军太尉上柱国英国公章义到!”

原本还有些无所事事的杨志连忙挥手撤开羽扇,只见章义抱着玉制笏板,身着一品衮冕,头戴进贤冠,身穿青衣纁裳,脚蹬乌皮靴。金色的九章纹绣有衮服中央,又有一头猛虎绣于衣袖,革带上挂着饰金鱼袋与金銙。

章义一手扶着革带,一手扶着一柄仪刀,双目直视前方,旁若无人的走到殿中央,直至杨志龙榻阶梯下方方才停止,他身后的裴彻早已进入文臣一列最前排,正抱着笏板静静等着。

“臣,拜见陛下!”

章义深深一拜,杨志连忙抬手说道:“太尉免礼,赐座!”

随后一个座子被内侍们快速抬了上来,章义端正的坐在座位上,随后内谒者大声喝道:“有事早奏。”

话音刚落,一名御史抱着笏板便跨出一步,走到殿中央,行礼后,说道:“臣弹劾太尉操纵朝政,蒙蔽圣听,擅改祖宗之法,取消恩荫察举,却改为从寒门取士,又开设县学州学,平白消耗国帑。”

杨志见御史上来就直指这件他也清楚的事情,却不好张口,只得打着哈哈说道:“太尉,你以为如何?”

章义也不起身,只是看着那名比自己瘦弱许多的御史问道:“你如今也有四十岁了吧?”

那御史闻言一怔,又说道:“太尉该回答的是为何擅改祖制,问我年龄作甚。”

章义也不管那御史说话,又问:“浸淫官场也有十年了吧?”

章义哼了一声说道:“枉活四十几年,官场待了十余年,目光如此短浅,怪不得你只是一个从六品下的侍御史,你知道我今年多大吗?我今年不过二十四!”

看着章义如同一个市井人家一般与自己在朝堂上说话,那名侍御史又抱着笏板对杨志恭敬地说道:“陛下,臣弹劾太尉不尊上位,言语粗鄙,有碍观瞻。”

不待杨志说话,章义已经将自己的笏板别在腰上,腰间的仪刀已经出鞘一半。

“你可知这仪刀虽然未曾开刃,但确实精铁打制,打制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