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亲临太学(1 / 2)

这还是刘辩

过去,光武帝、明帝都有在太学讲经的经历,在君权神授的背景下,他们以此可以成为经学领袖,从而掌握话语权。

但后来……

年幼的皇帝连离开禁中都很难,更别说去当经学领袖了。

刘辩知道不求甚解的自己在经学上的造诣有几斤几两,以现在的局面,他没必要找人写稿,造假弄险。

刘辩要去太学,卢植要讲经,此行自然是保不了密的。

陪着皇帝在太学讲经,多么吸引人的荣耀。

群臣不求取代卢植,只求能在其后。自三公以下,许多朝臣颇为心动。

但刘辩哪里愿意给他们当背景板,包括马日磾在内,都被他以“卢师乃是代朕讲学”为由婉拒了。

刘辩愿意将卢植高高捧着,不仅因为两人朝夕相处的师生之情。

别看卢植出身的范阳卢氏在魏晋隋唐十分有名,但现在的卢氏可以说全靠有卢植在,其发家乃是自卢植与其幼子卢毓始。

所以卢植不会太受豪族利益的影响。

太学为了迎接天子亲临,代行太常事的太常丞与太学祭酒举办了一场典礼,还精心挑选了四十名太学生听太傅讲经,并在需要时接受天子和太傅的考校。

卢植其实很明白,来听他讲经的太学生大概不是为了经学而来,只是因为他是太傅罢了。

原因在于他所讲的古文经学注解,太学里不考。

太学的考试内容是严格按照十四个博士所传的家学来定的。

光武帝时就有一个博士,在向太学生讲解经典时,并不局限于一家之言,反而告诉诸生不同家学的解释,让太学生们自己思考,择其善者而从之。

然后,他就被太学生们举报了。

因为这个博士不划考试重点。

光武帝知道后,罢免了这个博士。

受限于场地条件,更多的太学生们只能在外听别人转述的卢植讲经内容。

在卢植讲完经之后,刘辩顺势宣布,将要在太学中举行下一次策试。

错过了上次策试的太学生们听此消息,纷纷打定主意,这次一定要榜上有名。

距离首次策试快要过去一年了,刘辩觉得,是时候进行下一次了。

选出来的太学生不仅可以安排在中央军中,三辅屯田也用得着,后者是皇甫嵩的请求,随着屯田面积的增多,官吏不够用了。

这次刘辩就不用向太学生们宣告他们将来的去处了。

上次策试一口气安排了五百多太学生,刘辩希望这次诸生能再给他些惊喜。

在刘辩巡视太学的过程中,他发现,太学诸生中竟有白发耆老者。

他向太学祭酒杨众问起此事。杨众是杨震曾孙,杨彪从弟。

他向答道:“此生年逾六十,远离家乡多年,但所学不得专业,屡试不过,又不愿白首空归,是以仍苦苦坚持。”

刘辩一听就知道这位大概出身不佳。

他问道:“太学诸生中如他这般的,还有几人?”

杨众答曰:“回陛下,年过六十者,二十有余。”

“去年朕举策试,这些人中可有参与者?”刘辩问道。

杨众作为袁隗为太常时留下的祭酒还是十分称职的,对答如流:“有三人奉命往乡里为吏。”

刘辩没想到还有三个能务实的,决定在之后留意一下。

如果他没准备再次策试,大可以展示自己的恩典,将这二十余人升为太子舍人,反正他们年纪大了,也当不了多久,这也是有传统的。

想了想,刘辩对杨众说道:“朕愿效仿昔日故事,以太学耆儒为太子舍人,卿不妨派人问上一问,看看他们是愿意当太子舍人,还是参加今年的策试。”

只是当了太子舍人,就别想更进一步了。

杨众赶紧应下。

此事虽有过旧例,但终非定制,出现在他的任上,也不枉他一任祭酒。

刘辩补充说:“让他们不必思虑过度。”

若真是才能不够,以太子舍人养老会是不错的选择。

杨众听罢拜道:“陛下仁德,臣代诸生谢陛下恩德!”

之后,刘辩亲自见了太学的十四个博士。

曾经光武帝、明帝重视太学,博士们的地位因此水涨船高。宪帝不喜太学,干脆设立了鸿都门学,其选官名额一度超过了太学。

多少年没有皇帝亲临太学了,博士们当然希望能借此机会得到天子看重。

祭酒杨众一一为刘辩介绍。

直到——“陛下,此乃左冯翊李儒,字文优,善治《礼》。”

李儒急忙向刘辩拱手做拜。

刘辩先是一愣,后马上反应过来,让李儒免礼平身。

“陛下?”卢植轻声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