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建造鹿部落城(中)(1 / 2)

办公区、住宅区、医疗养护区、教学区和库房这5个区依次建造在部落的左侧。

部落右侧是工坊区和养殖区。

工坊区内因为涉及到部落的一些秘密技术,因此被放在右侧区域的最后方,占据右侧1/3的面积。

养殖区依然是部落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区,占据右侧2/3的面积。

功能区的职能依然不变,只不过相应的将面积进行扩大。

另外在山洞的正前方建造一座大型神庙 ,神庙在陆子龙老城的建设中就规划了神庙的位置,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没有办法将神庙建造的巍峨庄严。

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陆子龙最终放弃了建造神庙,现在条件具备,他终于可以建造神庙了。

神庙、新的办公楼,教学楼等这些建设都要等到城墙完工之后才能开工建设。

新城的城墙高度为10米,宽10米,这样就能安装大型投石机。

由于这次建造的城墙和老城的城墙不是一个量级,远远超出老城墙的工程量,于是陆子龙没有采用完全的砖石结构。

如果采用完全的砖石结构,以这个城墙的工程量,估计十个“鹿部落”十年也建不成。

而是采用中国历史上的包砖结构,也就是城墙内外包砖中间用土夯筑墙体的方式。

在夯土时陆子龙要求将每层夯土的厚度控制在12-15厘米,使夯土层更加坚固密实。

不仅如此,夯土墙在包砖时也有特殊设计以保持城墙的稳固。

在城墙基础处,先用巨大条石垒起半人高的挡土石墙,再在条石上砌筑城砖作为挡土砖墙,这部分砖墙的厚度从下到上逐层收缩。

除此外,挡土砖墙内侧每隔6米还砌有一座与城墙高度一样的厚实城垛,来增强夯土的稳固性。

使得用这种技术建造起来的城墙会又高又坚固。

由于修筑城城墙需要的泥土数量巨大,因此陆子龙规划的城墙外的护城河宽20米,深5米。

这无形中增高了5米的城墙高度,使城墙高度达到了恐怖的15米。

以目前原始部落的攻击手段,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城门与城楼是每个城池必不可少的,为了城池的安全以及族人出入安全,城池在建成之后必须设立城门。

有了城门自然就会有城楼,陆子龙规划了东南西北四座城门,每个城门上都建城楼。

为了保护城门,同时关门打狗,重创入侵的外敌,陆子龙在每个城门都建筑瓮城。

瓮城相当于一个小型城池,人们在进入城门之前,都要经过这个瓮城,

敌军想要攻击城墙,一般需要先进入瓮城,使自己陷入一个四周都是高墙的密闭空间里。

遭受城墙上的守城士兵各个方向的夹击,在这种情况下想办法攻破城门十分艰难。

瓮城的防御能力很强,它的设计可以说是中国城池史上的宝贵财富,是中国独有的建制,无论是防御还是进攻,对城池都起着重要作用。

作为穿越者,这么好的城防利器陆子龙怎么能不修建呢。

为了增强城墙的有效防护,陆子龙的新城,没有采用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横平竖直的建造方式。

而是借鉴历史上欧洲的菱堡。每隔400米设置一个棱堡。

棱堡顾名思义,是一座形状棱形的堡垒。

其实质就是把城墙从一条直线变成一个凸多边形,这样的改进,使得无论进攻城池的任何一点,都会使攻击方暴露在超过一个的棱堡面(通常是2-3个)的打击下。

防守方可以使用交叉火力进行多重打现在,现在“鹿部落”的弓箭射有效杀伤距离是200到250米。

因此每隔300米设置一个堡垒。

陆子龙在城墙的转角处,设置了2个方形角楼,主要用来观察四面八方的动静,为了防卫、保卫全城并提前做出预警

在城墙上每隔100米建造一座敌楼。

敌楼主要是供各段城守部队进行指挥瞭望传令,放置器械物资等,平时则供守城军士巡逻者遮风避雨休息之用。

另外在城墙上修筑高1米的女墙,女墙能对城墙上方的士兵进行实质性防护,减少他们遭受城下敌军攻击的概率以及防止从高墙上掉落,是中国城墙最基本的建筑之一。

为了城墙更加的坚固,陆子龙借鉴中国古代建造城墙的方法,筑墙时选用谓蒸土筑城法。

所谓蒸土筑城,指在生石灰加水使用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热气。

现场就会蒸雾冲腾,过去的历史学家史家没有现代的化学知识,不了解生石灰在变成熟石灰的过程中会发生泛放热反应。

只是根据现场热气蒸腾的现象,就像在蒸土一样,于是就命名了蒸土建城。

由于大量使用熟石灰,夯筑的城墙是极其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