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故地重游(1 / 2)

两位奉旨查案的大臣,经过周密的准备之后,携手启程,共赴山东,以揭开事件的真相。

话说,这山东与赵安邦还颇有渊源。

回溯往昔,赵安邦年仅十四岁便一举考中秀才,风光无限,被誉为“神童”。随后,他进入山东某县学深造,志在两年后参加乡试,一展才华。

在这准备乡试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一位31岁的秀才毕树友。这毕树友呢,28岁考中了秀才,之前参加过一次乡试,很显然,没有中举。他们同在一个县学中读圣贤书,这毕树友第一次看见“神童”赵安邦的时候,脸色也是极其复杂。的确,眼前的“神童”顺风顺水,前途一片光明,而自己呢,不知何时才能考中举人,未来仿佛看不到太大的希望了。毕树友自信自己的努力程度不会比眼前的赵安邦差,甚至比赵安邦还更加刻苦,要是再考虑上自己准备了这么长时间,那真的是越想越不是滋味啊。

赵安邦也是非常自信能够考中举人继续自己的神话,在这两年中呢,也经常与毕树友交流。当然了,这主要是毕树友经常向赵安邦请教,毕竟赵安邦相对年幼。当然了,其实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别人没向你请教,你就主动帮人家回答了,都是比较不礼貌的,而且往往适得其反。这毕树友的想法也非常简单,我自己考不上,那就学学那些能考上的人是怎么考上的,这个方法还是非常有用的。这赵安邦也是心地善良,对于毕树友的问题是有问必答,讲到高兴的地方还会把问题往外发散。这两人就这么在县学中共同度过了两年时光。

时光荏苒,转眼间乡试之期已至。赵安邦与毕树友之间的关系经过两年的相处,愈发亲密无间。他们携手同行,共同迈向那心中所追求的理想之路,满怀信心地迎接即将到来的乡试挑战。

然而,危机常常在一个人卸下所有防备的时刻悄然而至,这种突如其来的困境往往给人带来深重的冲击,甚至催生出巨大的变化,深刻影响个体的命运轨迹。

赵安邦啊赵安邦,你很聪明,但是对于人心还是认识太浅,这未来的路容不得你这么天真啊。

危机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赵安邦与毕树友同住在一个旅馆,而赵安邦年纪尚轻,对于这个世界的恶意还是没有多大的了解,而毕树友呢,就用实际行动教赵安邦一些道理。

就在乡试点名进场的前一天,赵安邦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识认官印结不见了,当然也发现自己的好朋友毕树友也不见了。当他发现的那一刻,内心仿佛都已经凝滞,大脑已经完全放空,而后他稍稍缓了过来,开始整理思绪。不过,他始终都不愿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年幼的他不明白为什么。此时,他内心中产生了一个想法,他好想在乡试点名的现场找到毕树友,不过他很快打消了这个想法,他还是不想面对这眼前的一切。他想立马回家,毕竟此时16岁的他还算是个孩子。不过,他又想到了些什么,又留了下来,等着乡试结束后,与众多考生一同回家。

赵安邦回到家中,也是依旧保持沉默,一直没有提及这件事,他的父亲当时也在附近当官,所以跟随父亲来到此地。不过,这件事他并不打算向他的父亲提起,只是一个人默默藏在心里。到了放榜时,赵安邦还是前去查看了,虽然知道肯定没有自己,但是该有的过程一个都不会少,当然也顺便看了看有没有毕树友的名字,很显然,也没有。这赵安邦多少开心了一点,虽然你害了我,但是你自己依旧没有中举。

不过赵安邦还是不明白,毕树友为什么要做这种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的事情。

不明白归不明白,赵安邦还是得继续读圣贤书,也许书中就有答案呢。

毕树友的行踪成谜,而赵安邦则选择留在了他熟悉的县学。人们常说,每一次的获得都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而每一次的失去则是为了遇见对的人。命运总是如此难以捉摸,正是在这熟悉的县学里,赵安邦遇见了一个对的人。

一位能人聂豹出任当地知县,发现本县秀才中赵安邦是可造之材,在测试赵安邦写文章后称赞他是“国器”,因此在公务之余向赵安邦传授圣贤之学。受到知县的悉心指点,赵安邦倍感荣幸,他立志奋发图强,决心在科举考试中勇夺一甲,以报答知县的知遇之恩。

赵安邦也深深折服于聂豹的智慧,有一天终于鼓起勇气问起了有关毕树友的问题。

聂豹在赵安邦解释完整个事件之后,便哈哈大笑,接着说道:“人心啊,不可琢磨。这世间没一个人敢说琢磨透了人心。也许,这个毕树友是嫉妒你吧,心生歹意,才会作出那般行径。”

赵安邦听完聂豹的话,也是认可地点了点头,其实他自己心里也是这么认为的。

不过聂豹很快表情严肃了起来,接着说道:“安邦,接下来的话,你要好好记住。”

“第一点,人心是难以琢磨的,因此你要明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记住,无论是任何人,都要有所防备,你生性善良,如果不注意这点日后必定吃大亏。”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