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崇祯的震怒(1 / 2)

北京紫荆城,文华殿。

一位二十八九岁的青年男子,穿着略微洗的发白的龙袍,正在宽大的文案之上翻看奏章。

他就是大明朝崇祯皇帝,他此时已经继承皇位十余年,为了力矫积弊,事必躬亲。所以日日勤奋,但大明江山却每况愈下。

不过最近崇祯皇帝的心情不错,自从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四正六隅”之策后,大明巨寇死的死、降的降,只剩下李自成还在陕西西北部少数民族地区流窜,这似乎让他看到了大明中兴的曙光。

今天晚上,崇祯皇帝是在承乾宫同他最宠爱的田妃一起用膳。

饭后,田妃为要给皇上解闷,把她自己画的一册《群芳图》呈给他看。这是二十四幅工笔卉,崇祯平日十分称赏,特意叫御用监用名贵的黄色锦缎装裱成册。

这时司礼监的大太监王承恩进来奏报道:“启奏皇爷,兵部尚书杨嗣昌说有急事求见。”

“宣他进来。”崇祯说道,同时将画册交还给田妃,示意她退下。

杨嗣昌是一个将近五十岁的人,中等身材,两鬓和胡须依然乌黑,双眼炯炯有光,很有精明强干形象。

崇祯皇帝看到进来了就问道:“文弱来了啊,可有要事?”

“回皇上,陕西都指挥使司送来紧急军情,说是葭州府谷县令林峰反了,妄图举兵攻打榆林城未果,但诱骗击溃了一千多出城的榆林卫官兵,现在占领了府谷和神木两县,陕西都司彭清准备集结兵力进行围剿。”杨嗣昌奏报道。

“一个县令反了?这似乎是我大明朝

“奏报里讲得不是很清楚,说是陕西巡按要去查一个什么案子后就反了。”杨嗣昌回答道。

“这大明天下才刚消停了一阵,几个流寇巨盗在洪承畴、孙传庭二卿努力之下,几被剿灭。此时又出一个县令反贼,严重败坏陕西剿匪形势啊!”崇祯愤怒地说道。

“皇上也不必过于担忧,都说书生造反十年不成,谅一个县令也不会掀起太大的风浪。”杨嗣昌宽慰道。

“不是已经占领了府谷、神木两县了吗,还击溃了榆林卫的主力,不可等闲视之。”崇祯还是挺担忧。

“府谷在这个林峰治下,拿下自然不在话下,神木守军也不多,只有一个千户所四五百人,被有心算无心拿下也属正常,不过野战击溃榆林卫主力,到是有几分本事,据说他还勾结了蒙古人,确实还需重视,加紧予以剿灭。”杨嗣昌继续奏报道。

“仅靠陕西指挥都司的力量围剿够了吗?”崇祯问道。

“调集葭州周边的几个卫指挥所兵力,加上都司的直属军队,集合一万大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臣的意见是自家的问题自己解决,先让陕西都司进行围剿,再不济也要把叛军封控在神木和府谷境内。这两县人口不多,粮食紧缺,叛军应该是很难发展壮大的。

如果陕西都司不能剿灭叛军,也只能等洪总督、孙巡抚剿灭了李自成之后,再调动他们过去对付那个林峰。”杨嗣昌建议道。

“也只能先这么安排了,朝廷现在兵力紧张啊,再加上户部没钱,也很难调得动辽东军。”崇祯抓着头发愁道,这一打仗就得哗哗往外钱,他是真缺钱,内帑都穷的叮当响了。

“是啊,去年征收的剿饷也都完了,到处都是要钱的折子,这臣也变不出钱来。”杨嗣昌一样苦恼,执行他的四正六隅方略十分钱。

“此事也不能就安排大军平乱就算了,大伴,你去宣吏部尚书和内阁阁臣过来,要好好查清林峰造反的原因,谁提拔的、监管失职的都要严肃问责。”崇祯一向刻薄寡恩,追究朝臣责任比谁都积极。

“皇爷,现在已经晚上了,外臣进来不便,要不还是明天早朝之后再召见吧。”王承恩建议道。

“那行吧,时候不早了,文弱你也去休息吧。”崇祯说道。

“那臣就先告退了。”杨嗣昌说完后就离开了承乾宫。

这段时间正值原内阁首辅温体仁被免职后的动荡期,阁臣更换频繁。时任内阁首辅是孔贞远,崇祯十一年四月进,六月就被罢了。

崇祯帝在铺着黄垫子的雕龙靠椅上坐下,看着下面站着的内阁首辅孔贞运、吏部尚书田惟嘉、兵部尚书杨嗣昌和都察院左督察御史郭景昌。

沉默了片刻后说道,“坐吧。”

几人赶快叩头谢恩,然后起身,同时有两个太监闻声进来,在皇帝的斜对面替几人各放了一把较矮的檀木椅子。

孔贞运挨着半个屁股小心翼翼地坐下后问道:“今日将臣等招来,不知有何吩咐?”

“文弱,你先说说吧。”崇祯的吩咐道。

“是,昨日陕西那边传来紧急军情,说是府谷县令林峰起兵造反了,已经占领了府谷和神木两县。”杨嗣昌淡淡地把军情说了一遍。

“啊,府谷县令造反了,这可是前所未有之事啊。”孔贞运惊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