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研究动力问题(求追读)(1 / 2)

在明末,最不缺的就是人。

受小冰河期的恶劣天气影响,这几年陕西的天气不是爆冷就是大旱,常常赤地千里,饥民遍地都是。

只要有粮食,招人是很方便的。

但林峰已经决定了近期还是要低调发展,就不能大规模招人了,防止遭到朝廷的怀疑,引起洪承畴等剿匪大佬的杀气关注。

再说人招的再多也比不过李自成、张献忠等这个时代摇人大师动不动裹挟拉起几万、十几万的队伍。

所以林峰考虑再三,觉得还是得走精兵发展之路。不跟他们比数量,而是要比质量。

这打造精兵就得靠优良的装备了。

目前四通军械厂打造的掣电一型火铳还是不错,就是产量太低了,其瓶颈就是没有合适的钻枪管器械,完全靠人工效率太低了。

林峰思索了一番,又进入客机空间翻阅了一下相关的书籍,决定要研究解决军械生产的动力问题。

府谷城北,四通寨。

林峰冒着严寒来到了山寨,幸好军械厂内锻铁的火炉燃烧得正旺,里面还是很暖和的。

“大人,这么冷的天您怎么来了?”赵知新看到了连忙迎上来说。

林峰边走进来脱掉外套边说道:“知新啊,最近左右无事,便来山寨转转。你召集几个技术骨干,我们一起来研究探讨一个技术问题。”

“好啊,正想听听大人有什么高见。”赵知新是个技术狂,一看有技术问题可以探讨立即就去找人了。

军械厂的人都在大车间里,很快赵知新就叫来了两个工匠,首先向林峰做了介绍,一个叫孔彬,另一个叫李应元,都是从流民中召来的,读过书、懂技术,现在是赵知新技术小团队中的骨干。

介绍完后,赵知新一脸期待地问道:“大人,您那边又掌握什么新技术了吗?”

“知新,现在无论是锻铁,还是打造火铳,都需要反复的捶打,如果这个力量能够用机械的方式实现,你觉得会不会提高打造的效率?”林峰问道。

“大人,您是说像水车这样的机械装置吗?”赵知新不愧是技术专家,立即想到相关的机械。

“是的,水车是利用水力,也就是水的力量的一种工具。”林峰回答道。

“不过这里没有水力啊,而且即使有,水流的力量也很不稳定,很难利用起来。”赵知新显然是考虑过这个问题的。

“那你们有没考虑过使用其他的力量?”林峰问道。

“其他的力量?要么就是风力。”赵知新接着说道,水力、风力是古人比较常见运用的自然力了。

“伱们呢?”林峰对着两个技术骨干问道。

“除了风力和水力,其他好像就没有了啊,要么磁石的吸力?可这个力量也太小了。”孔彬回答道。

李应元也摇了摇头,表示没有其他的了。

林峰听完微微一笑,看到车间内也燃烧着一个煤饼炉,上面正在用茶壶泡水。便对孔彬道:“你去把那个炉子移过来。”

煤饼炉也不重,很快就搬了过来,这时茶里的水也开了。

林峰起身拿起一块抹布把茶壶嘴堵上了,然后对赵知新说:“你把手放在壶盖上感受一下,小心蒸汽烫手啊。”

赵知新立即小心地把手放了上去,不一会儿就感觉壶盖好像要跳动一样。

“放手吧。”林峰说道。

壶盖瞬间被顶开了。

赵知新看着壶盖,又摸了摸手,好奇地说:“这也是一种力?”

“是的,这就是蒸汽力,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林峰答道。

“可是这种力很小啊,能用来干什么呢?”李应元接着说。

“茶壶里的蒸汽力当然很小,但蒸汽力的大小跟蒸汽的多少成正比,也就是蒸汽越多力就越大。跟受力的面积也成正比,比如用大一圈的壶盖,受的力就会增加。”林峰说道。

“大人,那如果建一个很大的茶壶,再把壶口开得大一点,是不是就可以得到一个很大的蒸汽力?”赵知新很善于理论运用,马上推断出了他的结论。

“是的,如果我们建一个又大又直的桶,再增加壶盖的密封性,就能成生一个很大的力量。”林峰答道。

“大人,那这个力应该如何运用呢,水蒸气只有一个向前推进的力,推开了气也就没了。”赵知新提出了关键性问题。

林峰拿起一跟细铁杆,边比划边说:“这就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重点问题,通过这样的一个连杆,连接一个转轮,将向前的力转化为更稳定的旋转力,这样就可以有很多用途,干很多事情了。”

“大人这个构思实在太巧妙了,这个转轮转回来的时候,还可以把壶盖给复原,又可以重新被水蒸气顶起来,就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力了。”赵知新眼睛一亮说道。

“是的,基本原理就是这样。但这其中也有很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