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崆峒春(1 / 1)

狼啸西陲 渭州野叟 737 字 4个月前

一开学,课程又增加了,新开了策论和地理课,课程安排的满满的。斋长和教谕全换了,输灌式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教学内容就一个字“背”,按规定时间背不会,挨板子,打手心,打时那个狠劲,看着都疼。

学习没有捷径可走,还算好,我的记忆力还行,有时背到半夜,才能过关。再加上老师黄通判给我加的诗文写作,累的我象死狗,挨着枕头便能睡着。

九月底了,刚好休沐,想睡个懒觉。一大早,赵起云就敲门,刚想骂,想起昨晚说好的,今早去酒坊调酒,只得说:你先走,我骑马随后就到。

进入酒坊,酒瓶已运回,1,2斤装的是白瓷瓶,瓶身淡青色的山水打底,衬托的折枝梅花更加娇艳,梅花的下方黄通判书丹的“崆峒春”行书遒劲俊健,单独看,绝对是一件艺术品。5斤装的是黑釉瓷的,已便回收利用,只在酒瓶上贴上了红色的标签,简约而大气。

酒窖是靠南山而挖的窑洞,一排九孔,三孔已存满,窑挖的比家住高大而深,进入窑里,酒香扑鼻。

黄酒是用谷物作原料,用麦曲或小曲做糖化发酵剂制成的酿造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酿造酒之一。在历史上,黄酒的生产原料在北方以粟或者黍。粟:俗称小米,又称黄米,分了种,饭米和酒米。酿酒用的是酒米,去了壳的黍子的果实,比饭米稍大,颜色淡红。

在南方,普遍用稻米(尤其是糯米为最佳原料)为原料酿造黄酒。

公元前200年的汉王朝到公元1000年的北宋,历时1200年,是我国传统黄酒的成熟期。浸米——蒸饭——晾饭——落缸发酵——开耙——坛发酵——煎酒——包装。

我坊黄酒的生产工艺与传统的黄酒酿造工艺一脉相承,原料采用的是北方大量种植的红粟米,俗称酒谷,酒曲是从官府购买的。

打开百斤酒坛,提酒倒入碗中,酒液黄中带红,呈琥珀色,仔细嗅,能在甘甜中闻到一股酸味,酒入喉咙,甜中带酸,各坛酸甜不一。

因为要调酒,我只带了干爹,赵起云和他原来的小弟“烧鸡”。没想到,“烧鸡”本姓钱,从禁军回来后,花钱请人起大名,叫钱宽。这三个月跟着师傅酿酒造醋,手艺也学了个七七八八。

钱宽,我要调酒了,你愿意学吗?我严肃地对他说,因为我知道,收徒是有严格的程序和仪式的。古代手艺可是不随便外传的,有“传给徒弟,饿死师父”的说法。

钱宽楞在哪儿,不知道该咋办?曹起云一看急了,一脚把他踢倒,叫骂道:你个瓜怂,赶紧磕头拜师啊!

钱宽头磕到地上。,把地砸的“砰砰”响。

好了,你这个徒弟我收下了。九叩之后,我把他搀了起来,算是收下了他这个徒弟。

钱宽,我今天收下你这个徒弟,传你调酒技术,我要你至少要在我的酒坊干满三年,你能答应吗?我问道。

师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钱宽起誓,终生追随师父,永不背叛。

好,我信你,只要你不负我,我保证你一生“钱宽”。

祝贺少爷喜得徒弟!恭祝宽弟喜入少爷门墙。起云连声恭喜!干爹也点头连连。二人一看我要传授调酒技术,干爹和起云转身出窑了。

宋时由于技术限制,没有酒精仪,没办法检测酒精度,其实所谓的调酒,就凭用嘴品尝了。我从近处的第一坛开始,用竹筒做的酒把提,把酒倒入碗里,酒淡而酸。我往里面加了从长安购回的蔗糖稀和蜂蜜,用木棍使劲地搅拌,使其充分融合,就是要提高酒的甜度,降低酸味,喝起来更爽口。再提出品尝,直至酸甜度适中。

我要求的属半甜型黄酒,总糖含量在百分之40,酒精度在8~12度之间,口味醇厚、鲜甜爽口,酒体协调,无异味,更适合大众口味。贴上标签,给钱宽讲明,标签写“一般”的装5斤装的大瓶;标签写“好”的装1,2斤装的小瓷瓶。

中午吃饭,盛了勾兑好黄酒让大伙品尝,一致评价说顺口,好喝,比市面上卖的好的太多。下午两人接着继续调,一窑的存酒才勾兑完,还得接连干两天。

从此,“崆峒春”牌黄酒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