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崆峒山游记(二)(1 / 1)

狼啸西陲 渭州野叟 674 字 4个月前

穿过门洞,依山随势,只能两人错过的石板路时缓时陡,左拐右弯,路边巨石怪树,一步一景。借势而上,爬了一百来米,就到了后世的上天梯处。

去皇城需要走“上天梯”,这是登临皇城的唯一通道。这个时代“上天梯”还没开凿369级台阶,陡的地方超过80度,只是在石崖上凿出能站一人的脚窝,右边山体上钉了铁柱,铁柱上栓了铁链,供人抓手,胆小的人都不敢爬。

冤家路窄,又碰到卓玛,没有爬“上天梯”,正在看风景。那还不撩拨几句。

小蛮女,怕了,不敢上了。来,叫声哥哥,哥护着你爬“上天梯”。我坏笑着说。

想的美,叫你哥,你叫我姐还差不多?谁说我不敢爬,要不咱俩比比,看谁爬的快?

你是女的?哥赢了你胜之不武,哥先上了。

爬就爬,谁怕你不成。

我踏是石窝,右手抓牢铁链,缓缓而上。回头一看,跟着的竟然是卓玛,我无语了。越上越陡,人几乎是挂在石崖上,后面的人头顶着前面人的屁股,每个人都喘着粗气,小心翼翼地向上挪着。幸好,爬一段山崖,能在较缓的平台休息一下。

小卓玛脸红扑扑的,香汗满额,令人怜爱。我笑着说:下段更陡,更难爬,你在我前面,哥保护你。她啥也没说,点了点头。我愕然,魔女转性了。

山崖更陡了,卓玛在前面爬,我在后面鼓励:抓紧手,挺直腰,一步一步往上撩。上天梯是上天路,上去我们都成半仙了。铁牛在后边嚷道:要成仙你们俩在最前面,先成一对神仙眷侣。引的轰然大笑。在笑闹声中,终于爬上了皇城。古人有一首诗这样形容上天梯:“一步仅一寸,天门攀铁柱,自向此间行,才得上天路。

皇城建筑群始建于宋代乾德年间(963-967年),是崆峒山最完整的一组建筑群,包括真武殿、玉皇殿、天师殿、药王殿、老君楼、天仙宫等7处古建筑.。”几乎都是四合院的形式,屋顶上整整齐齐的摆放着灰白色的瓦片,经过多年雨水的冲刷,有的都长起了小青苔,斑斑绿色点缀于屋顶之上,给宫殿带去了勃勃生机。

在皇城中轴线中心的建筑,当然是真武殿又称无量祖师殿。为皇城主体建筑,大殿为五楹,建筑面积二百平方米,殿顶覆盖铁瓦。进到殿内,正中有1.5米高,长、宽各6米的神龛,上奉祀一尊真武大帝彩塑金身坐像,左右各立彩塑周公桃花站像一尊,龛台左右侧下方各塑龟蛇化身站像一尊,殿内左右两边彩塑四大灵官站殿神。如此宏伟的建筑,看的人心旷神怡,赞叹先辈们的艰辛付出。

据说,崆峒山最鼎盛时,曾有琳宫梵刹四十二处,房屋六百余间,最著名的是“八台九宫十二院,七十二石府洞天”。这个时期崆峒山只有中台和皇城两大建筑群,但我还是被恢宏的气势所震撼了。

四周遥望,山峦叠嶂,连绵不绝;近看,怪石林立,峭壁斧砍刀削,满目苍翠。杜甫《望岳》诗句跳出脑海: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游遍皇城,我们准备从雷声峰下山。雷声峰与马鬃山南面相连,由高而低向东南延伸,峰长两百米,最宽处不过三五米,两侧皆为深谷,已经开辟有道路通过,通道由岩石凿成,险要处开凿石洞或用铁索连接,供游客攀援通过。

依山势建有雷公殿,斗拱飞檐,匠心独运。相传如遇雷雨季节,天空中雷声而得名。如遇雷雨季节,只要天空中雷声作响,山峰两面的深渊就把雷声扩大数倍,如山崩地裂,让人心惊胆颤,雷声峰也因此而得名。

雷声峰虽然山势陡峭,大伙相互提醒着,说说笑笑地下到了中台。

卓玛有意嘱咐,别忘了今晚的约定。我说,不见不散。

我还得去和田山长打声招呼,我要找师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