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考验(1 / 2)

狼啸西陲 渭州野叟 922 字 4个月前

我原想把我的书案抬到院中,场地大,写字,作画使展的开,观众也能站下,热闹,氛围也好。到院中一试,虽已接近中午,艳阳高照,但北方二月天气,还是很冷,冻手呢!就在一楼把两方桌一并,铺上毛毡,摆好笔墨纸砚。

官本位主义古今一也。古之尤甚,今日群贤毕至,文人云集,开笔非黄通判莫属了。我问了老师要写的字,裁好了一张条幅,黄通判凝神聚气,握笔沉思,笔走龙蛇,四个颜体楷书跃然纸上:鹏程万里。周围一片叫好,此起彼伏。我从下笔开始,观看了书写过程。老师运笔藏头护尾,力透纸背,写出了颜字大气磅礴,宽博仁厚的特点,可谓人书居老矣。好字!

赵参军是画家,黄通判写完后,在桌子的另一头铺开了纸,他要画一幅山水,我安排一个店员在旁边伺候着。

魏参军写了:耕读传家四字,到也中规中距,有四五分柳楷的风骨。

厉书办写的是行楷:大展鸿图。《圣教序》笔意明显,骨力洞达,流畅美观。

几个教谕,学正和相熟的客人叫喊田山长写几幅,甚至有熟人向他求字。田山长推脱着,谦虚着,说在大家面前,字拿不出手,还作着揖。

田山长,请你留下墨宝吧,你不写,我还想求几位教谕,学正的字呢?他们不敢落笔啊?我铺好纸,请求田山长道。

山长你就别谦虚了,写一幅吧,我们还等着看高鹏飞的泼墨挥毫的神采呢?魏参军发话了。

那就献丑了。田山长不好意思再推了,说道。

他提笔落纸,“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手王体行书,写的行云流水,俊健秀美。赢得赞美声一片。

又有几名教谕,来客写了几幅,没人再动笔了,魏参军又鼓动说,要看我书画表演,推不过去了,上吧,看小生打你老东西的脸。

铺了一张差不多四尺整张大的宣纸,边给笔舔墨边思考,就画自己最熟练的竹子吧。提笔用中墨在宣纸左边画了两块山石,稍皴擦,从纸底部石头旁,向上稍斜立两只较粗竹竿,一浓一淡,再用浓墨画一较短细竹竿,破先画的两粗竿,形成交叉,竿就立好了。

这时笔蘸清水,笔尖蘸中墨,在竹竿底部点苔点,大大小小,疏疏密密,形成土地的感觉。

山石有五分干了,用浓墨点上苔点。写八字勾竹节,换一较小的笔,用草法画出竹枝。然后楷书用笔写竹叶,个字,介字,分字互用,随意挥洒,浓淡相宜,意到笔随。顷刻,五六丛竹叶栩栩如生,似有飞动之姿,相映成趣。

四周掌声响起,叫好声不断。我出了一口长气,舒缓了一下压抑的心情。

都说:画画大胆落笔,细心收拾,我也是如此。补几笔淡叶,添几根竹枝,地上的苔点上画几丛小草,画完了。题字吧,题啥呢?我停笔凝思了好一会儿,就写它了。右上角竖题:

山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落完款,周围竟鸦雀无声,落针可闻。我不淡定了。是自己的字太丑,还是画太差啥的?我又看了看,草书题款点划飞动,墨色枯润自然,字体雄健俊朗,章法错落有致,没啥大毛病啊?

我又看了一圈,大家表情严肃,都不说话。我急了,作了一圈揖,说请各位前辈指正!

翔宇啊!你这是惊到大伙了。杜甫有诗云:语不惊人死不休。画我是外行,想必是好的,我不品论了。就说说这首诗吧。

这是一首题画诗,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语气委婉地对我们这些官人们提出忠告。

一,二句点明诗人的身份和环境,紧扣风竹的主题。“山斋”说明自己不在官场,静卧或休息时听到窗外风吹竹叶的萧萧声,由竹叶声联想到民间疾苦,“疑”字用的最妙,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表达了对百姓的真挚情感。

二,四句点出针对人群是小官,暗含警示之意;末句一语双关,说明只要是有关民众疾苦,无论大小,都要放在心上。由题竹始,又以咏竹终。全诗语言质朴,含蓄委婉,以竹喻人,把诗人对百姓爱戴的人文情怀寄于其中,表现了诗人的责任感和崇高志向。

田山长,老夫抛砖在前,诸位引玉于后,说的不到不妥

之处,还请补充指正。黄通判谦虚地说道。

通判谦逊了。翔宇的诗与画,意境高远,通判点评中肯,分析透彻。今日我始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古人诚不欺我也。翔宇谓之“神童”,当得,老夫佩服!田山长真诚的说道。

说的好。哈,哈!拿酒来,老夫为有这样的学生,为今天能亲见这么好的诗,当浮一大白。来,诸位,满饮此杯。

翔宇,你这幅画呢,老夫就笑纳了,回去裱好挂在屋中,每日看看,也好三省吾身。

通判,这幅画是我催鹏飞画的,就让给我吧?他是你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