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渭州城(1 / 1)

狼啸西陲 渭州野叟 752 字 4个月前

一路西行,趟过浚谷(水桥沟),越过纸坊沟,一面巍峨的城墙和巨型城楼扑面而来,夕阳从城门洞里照射过来,映的城门周围更加明亮,城门顶上‘’和阳门‘’三个大字直入眼底。

延着土坡往上走1000米左右,就到了一座木制的吊桥边上,吊桥有5,6米长宽,两边胳臂粗的麻绳直达城墙上的绞盘,可以望见有三四个军士来回走着,桥下是三,四丈深的沟渠,沟底的冰雪泛着白光,想必有水就成护城河了。过了吊桥十,多米就到了城门东门前,守城的军士查看了“凭条”,放我们进了城。

进入和阳门,一条大街直通西门”来远门”。是渭州最主要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酒旗招展,人声鼎沸,饭菜香味钻入鼻子,我不由咽了口唾沫,肚子不由自主地咕咕叫了起来。催着众人加快步伐向家里走去。

家里买的宅子在城西,过了州府不远。刚到门口,二爹就迎了出来,说已叫了一桌好菜,房子也给我们收拾好了。给我们接风洗尘后呢,就可以休息了。大伙都忙着卸行李,我认真地查看起新家来。

这是一座坐北面南的大宅子。门面五间,中间的三间是二层楼,两边的门面已租了出去。东边是巷子,我家大门开在巷子中,院子为两进,一进正房五间,西厢房三间,东厢房两间。正房的两边为通道,后山墙为界,修了两座垂花门,跨过门就到二进。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两间。正房给爹妈住,巧儿和珍珍住在爹妈隔壁,二爹早住了西厢房,大伙帮忙把我的东西搬到了东房,书房带卧室。疯狗和鸿达搬进了一进的东屋。

翌日起床,爹准备早日把酒楼开起来,大家子各司其职忙活开了,我的任务是规划酒楼大厅和二楼雅间的布置。和爹爹,二爹看了一圈,说了自己的意见,爹爹急忙找匠人装修去了。

中午休息,打开笔记本,翻到上次在县学藏书馆看《平凉志》等书中关于渭州城的记录细细读了起来。

渭州,古代地名。北魏永安三年(公元530年)置,以渭水为名,原治所在襄武(今甘肃陇西县),辖境相当今甘肃陇西、定西、漳县、渭源、武山等县地。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日渐衰落,渭州被藏族吐蕃政权乘虚而占。

平凉西控千里陇干,东扼八百里秦川,屏藩中原,连接西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聚集之重镇。

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因无力抵御吐蕃,渭州府原治所东迁至平凉,平凉正式更名渭州。

此时,渭州辖境相当今崆峒、华亭、崇信及宁夏泾源县地。唐宋时期直至公元1131年都称渭州,历时322年。

开元五年,即717年时位于泾水之南的古塞城。古代城镇多建在坂坡、坪台地上,依山傍水,据险可守,河川古道多沿着山脚下蜿蜒,居民多依山挖窑而住。古塞城有人认为在今平凉城关一带,民间传说“先有三角城,后有平凉城。”

由古塞城扩建为平凉城,是从唐朝刘昌开始的。刘昌字公明,唐德宗贞元四年,即788年春,任泾州刺史兼四镇北庭行营泾源节度营田使,刘昌率众力耕三年,军食丰羡。贞元七年,即791年,受诏重筑平凉城,以扼弹筝峡口。又于平凉西筑胡谷堡,名为“彰信”。聚葬平凉劫盟死难将士,拓地二百多里。刘昌创建平凉“七城二堡”有功,名垂青史,新旧《唐书》评赞刘昌的“材力,扼腕奋命,气吞山河。”平凉古城也由此称为唐城。

北宋太祖开宝八年,即975年,渭州调动民力修筑平凉、潘原二县城池。整修后的渭州城周长9里三十步,高4丈,池深4丈,门4座,东为和阳门,南为万安门,西为来远门,北为定北门。

城“南枕南山,东距浚谷百跬而近,北跨柳泉去泾里许,西当甘沟溪流之冲,去泾三里。周九里有奇,西广而东隘,北高而南卑,横长而纵短。南山跨城,多为山墅。而山谷诸水,北接泾流,为园囿、台榭、水磨。‘’。

读罢,展卷感叹,渭州城原在襄武(今陇西县),自唐后期,国力日衰,为吐蕃所占,不得已才迁至平凉,改称渭州。中原文化胜不了吐蕃长刀,为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