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牙齿有问题吗?(1 / 3)

“谁是学堂负责人?”

老者唯唯诺诺的站了出来。

“你明天子时之前,务必将学堂没来的人,名单交给我。”宋真居高临下的瞥了他一眼,“你知道,我住在哪里吧?”

“知道,知道。”

“冯都督,劳烦你了。”

“雷国公,不用这样,大家都是......”

“同僚。”宋真开怀大笑,让冯斯年心里松了口气,看来,这个年纪轻轻的国公,并没有想象中的臭脾气。

换个角度想,如果你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做上从二品国公,你会不会狂?

宋真相信,在冯都督的监督之下,那个正大学堂也不敢搞小动作。

他在回去贝州的路上,坐在马车里思考。

“好像,一切都太巧合了吧?”

自己查命案,然后在家族里突然发现线索,顺利得不可思议。

天底下真的有这么巧合的事情吗?

短短两天发生的事情,在他的脑海里不断回放。

宋真突然睁开眼睛:“对了,还有另一个关键证物!”

牙齿!那颗被路人捡到的牙齿,除此之外,在现场还发现了另一颗大小差不多的牙齿。

他回到贝州之后,立即来到府衙,重新查看牙齿。

“两颗牙齿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那就是蛀牙。”

没错,牙齿中间位置,应该是牙床处,清晰可见有一个小洞。

而且,根据牙齿表面的磨损程度来看,不太可能是一个有钱人家。

众所周知,吃肉多的人,与吃素的人相比,牙齿表面应该磨损得更快。

而这颗牙齿表面光滑,很显然不会是一个有钱人。

有钱人家天天大鱼大肉的,怎么可能会呈现出这种模样?

但是,她的蛀牙,又该怎么解释呢?

经常蛀牙的朋友应该知道,通常不经常刷牙,食物残留在牙齿表面,就容易会得龋病。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经常进食甜食。

“甜食......”宋真摸了摸下巴,好像互相矛盾了。

大唐的糖食可一点都不落后,这个时代的人,对于甜食的摄取通常分为三个途径。

首先,便是利用甘蔗提炼的蔗糖,其中,蔗糖又分为浓稠的液体和像石头一般坚硬的“石蜜”。

甘蔗在周朝时期便从东南亚引进,到了唐朝,已经成为南方的一种十分常见的农作物。

一开始的蔗糖,是百姓榨汁熬制而成,到了太宗时期,天竺使臣上贡“石蜜”,深受太宗皇帝的喜爱。

李世民于是派王玄策出使天竺,希望能引进制糖工艺。

没想到当时亲近唐朝的摩伽陀国国王因病去世,新上任的国王认为与唐朝相距数千里,他们向大唐俯首称臣根本不需要。

王玄策从藩属国吐蕃里借了一支八千多名士兵组成的军队,单枪匹马把摩伽陀国给灭了。

回国之后,他将两名制糖匠带回大唐,促进了中原大地制糖工艺的飞速发展。

唐朝的制糖匠在学习天竺的工艺之后,聪明的华夏人自主改良技术,最终制作出来的石蜜香味都要比天竺那边的好吃。

“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渖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到了李治时期,皇帝又安排王玄策到天竺作客,他带回来新的砂糖制作工艺。

这是一次跨越性的进步,直接让糖的颜色从黑不溜秋进化成黄白色。

除了蔗糖之外,还有一种本土发明的饴糖,也就是饧。

早在西周时期,聪明的华夏人便掌握了制糖工艺,一直发展到唐朝,几乎每个百姓到了元正日,除了喝屠苏酒之外,必不缺少的便是饧。

“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

因为寒食节禁火,所以只能喝冷粥,但是冷粥无味,百姓们于是提前准备点饧,将其混合在一起,成为饧粥,甜蜜又可口。

最后便是以大自然的馈赠蜂蜜为主的甜食。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糖的价格可不低啊。

根据《唐六典》记载,天宝年间(742年)最普通的砂糖价格是十文一两,高级一点的“石蜜”十六文一两。

一两糖能吃几天啊?十文钱都能买两斗米了,普通人家会花着冤枉钱吗?

所以,这就是矛盾的一面。

宋真摇摇头:“也不对啊,吃糖不等于蛀牙,也许是一个不爱刷牙的大小姐呢?”

如果真是这样,那基本上可以排除情杀的可能性了。

即使在古代,不会有人喜欢一个满嘴口臭的女人。

古代其实也有刷牙工具,别以为只是用手指头去抠牙,未免太小看古人了吧?

以前有公知说过,人类第一把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