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找到证物(1 / 2)

到达现场后,宋真望着地上的痕迹陷入了沉默。

这是一滩平平无奇的草灰,无论是从形状还是数量来看,都不像是案发现场。

地面的灰烬已经不多了,被夏天的风,吹得到处都是。

宋真环顾一周,他发现这里居然是一片荒漠,河北省也有沙漠的吗?

这片土地原来叫做冀州,是《禹贡》里记载的汉地九州之一。

随着朝代的更替,原来辽阔的冀州被分割成十几个州。

严格来说,应该是从唐朝开始分割的,在隋朝,冀州一共有30个郡。

据“范志”《唐书》载:唐高祖武德初年,改郡为州,由州刺史代替了郡太守。

然后将大禹时期的冀州范围,大致归为河北道,治所在河北道魏州魏郡。

到了李治时期,将冀州改成魏州,就是在前两年(662年)改的。

唐朝时期的河北道是国之重镇,原因就是气候湿润,适合农作物生长。

所以宋真才会奇怪,为什么河北道还会有沙漠?虽然这片沙漠面积有些小。

“宋尚书,此处荒凉至极,人迹罕至,寻常人家很少会踏足这里。”张文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正是因为人迹罕至,所以才方便凶手作案啊。”

“宋尚书高见!”

可恶,被他找到机会拍马屁了!

宋真指挥着随行而来的胥吏:“你们,把地上的灰铲起来,放在有中等缝隙的簸箕中筛选。”

他想找到更多有用的证据。

来的时候,报官者便从口袋里掏出了从现场捡到的牙齿。

宋真拿在手上仔细端详着,此物有十分明显的双脚状牙根。

动物和人的牙齿是有显著区别的,牙齿形态主要跟颌骨结构和饮食结构有关,动物牙齿相对细长或者粗大,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但是他不确定,到底是哪个部分的牙齿。

看起来,这颗牙齿不大,中间有明显的凹槽,反正不是门牙。

就在贝州府衙胥吏在忙活的时候,宋真围着现场走了一圈,他想找找有没有别的有用信息。

由于这里风沙大,所以地面上的痕迹都被掩埋了,他无法用出那个技能。

不过,倒是让他有了新的发现。

宋真在案发现场不远处的石缝中,找到了一条被撕扯的白色麻布。

他拿回去让张文彦辨认一下。

“宋尚书,这块布,好像是送葬队伍中,家属头上系着的白带啊。”

送葬?他继续询问:“此处附近,可有坟山?”

“贝州哪有什么山脉?”张文彦笑了笑,他指向东北方向,“倒是在那边不远,有一处墓园,当地百姓都挺喜欢将亲人抬去那里埋葬的。”

宋真摸了摸下巴,这块麻布遗落在现场附近,那么,死者有没有可能就是送葬队伍里面的一员?

如今有三个问题需要核实。

首先,这团草灰,到底是不是焚烧人之后留下来的?

第二,被焚烧的人,他/她的身份到底是什么?

最后,凶手为什么要选择焚尸?而不是用其他办法处理?

经常杀人的朋友应该知道,杀人容易抛尸难,处理尸体的方法大概有几种。

埋尸、焚尸、碎尸、毁尸、抛尸、食尸......

在现代文明社会,无论是哪种办法,都会有迹可循。

所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恶人终会被惩治。

但是在古代就不一样啊,没有摄像头,也没有那么高科技的验尸技术,有些人死了被埋在地里,直到几十年后才被发现。

“宋尚书,张刺史,草灰里有异物!”

宋真和张文彦马上跑过去看,发现簸箕里,有几块黑糊糊的碎块。

张文彦好奇的按了按,他顿时大惊失色的收回手。

“软,软的,又软又硬。”

有弹性,那就说明这不是石头,而是被烧焦的肉块。

但是这肉块形状不一,光从外表上来看,根本看不出是什么动物的。

不过,宋真却敏锐的发现那根骨头有问题,他拿起来定睛一看。

“是人!”

“啊?”张文彦小脸刷白,他惊恐地望了望簸箕里的碎块,也就是说,刚才他摸得是,人肉?

“宋尚书,何出此言?”

宋真戴着白手套,将骨头拿起来出示:“这是人的指骨。”

指骨是分布于手指的小型长骨,共14节,拇指两节,其他四指各四节。

宋真可以确定,这是一起惨无人道的杀人焚尸案。

那么问题来了,被杀之人,到底是谁?

如今他们连死者是男是女都不知道,增加了查案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