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大学之道。(1 / 2)

“先生,这就是我们新办的学院。”王鹤带着宋真来到城中一处阁楼。

阁楼分三层,每一层的面积大约有200平米。

宋之林已经提前回去了,他要将这个好消息告诉族老。

宋真简单扫过了一眼,他微笑着对王鹤问道:“不知王老,你们创办这家学院的初衷是什么?”

“让天下人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宋真摇摇头:“天下太大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王鹤沉思着,思忖宋真的话,随后抬头问道:“先生有何高见?”

“你们是不是想要将学院免费开放给晋阳县百姓?”

“是啊,有什么不妥吗?”

“不对,你有没有考虑过,进来的人多了,你们该如何管理?”

“还有,让某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进来了,岂不是占用了真正想学习之人位置?”

“最大的问题是,你这里面积就那么大,岂能装下整个晋阳人?”

王鹤觉得宋真说得很有道理,其实他的子嗣也有劝过,只是他不听。

可是,宋真的话,他听进去了。

就很真实。

宋真坐在一处椅子上,双目炯炯有神道:“依我所见,知识必须付费,这样他们才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要花钱?”王鹤惊了,这岂不是与宋真之前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相矛盾吗?

如果仅仅是教化有钱人,又何谈为天为地,为人为民呢?

宋真见到对方的表情,就知道他想歪了,于是询问道。

“你打算将这座阁楼三层分别设置什么用途?”

王鹤没有多想,直接回答道:“九经教学。”

宋真听笑了:“科举明经科,考的就是九经,你这不是应试教育吗?”

唐朝没有四书五经的说法,明经科考试的内容共为九经,《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另外,《孝经》、《论语》为必考科目。

王鹤疑惑:“何为应试教育?”

“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教育。”

“......”

宋真站起来,引导式询问王鹤:“礼记《大学》首章首句写的什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何为明德?”

“让世人明辨是非,分辨是非善恶,拥有光明之德。”

“何为亲民?”

“走进民众之间,兼教养意。”

“何为止于至善?”

“《大学》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些都是至善之德,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让大部分人都保持在这个高尚的境界中。”

宋真点点头,这是王鹤的个人看法。

关于《大学》的解读,宋代朱熹将“亲民”纠正是前人写错字了,他以为,应该是“新民”,新者,革其旧之谓也。鼓励让统治者通过教化来移风易俗,引导愚昧的民众,革除腐朽的旧思想。

然而,王阳明却觉得朱熹别有用心的乱改圣贤文章,将儒家自律的道德学说改头换面成为他律,包藏祸心。

朱熹也好,王阳明也好,宋真不评价,他反正觉得王鹤说得挺好的。

于是,宋真点头:“我建议,阁楼三层分别设置为明德堂、亲民堂、至善堂。”

“明德堂,在于宣传圣贤的光明之德,此处为免费开放,不设桌椅,任何人都可倾听。”

“亲民堂,主要功能在于教导民众读书认字。此处针对群体收费。对于庶民,对于商贾,对于寒门,收费标准应该大有不同,且,务必做到有教无类,学正不可歧视学生。”

“至善堂,此处为讲经学堂,综合生活中的案例,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告诫警示学生,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王鹤听完后惊了,想不到宋真居然想得这么深远。

如此设置教学内容,一可以避免教会学生,饿死师傅的尴尬情况发生。

二,这才是真正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啊。

虽然晋阳王氏不能让所有人都成为善人,但是只要有一个人听了进去并且做到了,那就是一件功德。

不能让读书只成为功名利禄的一种手段。

读书的目的,应该是纯粹的。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然而,如今大部分人都只看到了最后一句话,并且将其错误解答为:学习成绩好就能走进仕途。

这种思想不可取。

宋真想了想,他其实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