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矫邪归正(1 / 2)

虽然武则天已被囚宫中,诸武被除。

但是李旦心里知道,武则天的势力并没有被完全清除。

武则天掌权多年,为了登基又处心积虑的经营许久,朝中势力盘根错节,多有其党羽,李旦也不可能一次性就将其完全清除。

由于武则天对李旦的处处提防,所以李旦在朝中的根基并不深。

虽然成功的控制住了朝局,凭借的只不过是武则天登基当晚武家人的疏忽懈怠,少数羽林军的配合与宫内的内应,出其不意。但是要论绝对实力和影响力,他绝对不会超越武则天,这一点,李旦是有自知之明的。

朝堂上,虽有刘祎之、崔玄暐相应,但是官员之中多是武则天所提拔,李旦也不敢保证这些人立即就能转而支持自己。

现在只是表面上的平静,平静之下,定是暗流涌动。

若非李旦之前平突厥,灭吐蕃的威名尚在,只怕这一次根本就镇不住这朝野上下的暗流。

而且李旦也不能大开杀戒,激起怨言与反抗,落得个嗜血滥杀的名声。

所以李旦只是杀了丘神勣、宗秦客这样当场欲要反抗的人,以及武家的人,并没有要追究其他人的意思。

毕竟多数的人都是中间派,选择依附武则天都是慑于她的淫威,并一定就是真心要反抗大唐。

即便是聪明绝顶的狄仁杰,不也是选择了委曲求全,暗中支持大唐吗!

对于这些人,李旦是理解的。

所以李旦也不不愿意对这些人逼迫太急,毕竟兔子急了还咬人呢,况且他们要是都站出来反对自己,也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李旦现在要做的是,先要矫邪归正,把被武则天带入邪路的大唐掰正了,断了那些依附武则天和大周官员的念想。

武则天昨日废唐建立大周,登基为帝。

所有的诏书都已经提前沿着大唐十道,发往三百六十州府、一千五百多个县。

今日朝堂,李旦一上来便发了诏书,废周复唐,算是先将被废的大唐又拉了回来。

这就要明白的告诉世人,这江山是大唐的,这社稷是李家的,把已经被武则天扭转的势头再扭回来。

第二步就是要安抚各地的官员百姓,免得发生动乱。

毕竟短短数日之间,朝廷先是废唐立周,接着又废周复唐。

国家这样反复的更迭,定然会让远在大唐各地的官员百姓无所适从,心中发慌,甚至是有些心怀不轨的人另有所图。

若是那些依附武则天的势力再趁机挑唆发难,大唐定然会陷入混乱。

毕竟武则天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在百姓心目中还是有些威望的。

李旦倒是有信心一定能勘正平乱,在安北和西域,还有数十万愿意为自己卖命的兵马。

但是如此一来,势必造成大唐内乱,边疆空虚,外族崛起。

而且一旦发生战乱,势必重创大唐,百姓遭殃。

这也是李旦之前手握军权之时,没有直接起兵反抗武则天的原因之一,就是担心“安史之乱”提前上演。

李旦就是要用最小的代价,把大唐夺回来,平稳的过渡下来,把武则天这些年的积弊清除掉。

不然的话,这大唐烂了、没了,或许比李旦未能登基为帝而更加心痛。

但是该杀的人,他必然要杀。

像武承嗣这一群心怀不轨又歹毒的武家人,丘神勣等酷吏。

但能不杀而挽救的,就尽量挽救,只要他愿意归诚与自己就行。

这世界上本就没有绝对的忠诚。

李旦看着眼前的官员们,思考着让谁去各地安抚百姓,而且这些人必须是自己信得过的人才行。

参与政变的这几位倒是对自己忠诚,但是并不能全都派出去,因为洛阳时局未稳。

刘祎之要主持政事堂。

敬晖和桓彦范要掌控羽林军。

袁恕己要联络南衙禁军。

崔玄暐倒是可以,但是一个人明显不够,至少要十人,各自行一道,这样最快,起到的效果最好。

其他人,李旦只能从朝臣之中去选。

首当其冲,便是冬官侍郎,也就是改为工部侍郎的狄仁杰。

狄仁杰足智多谋又忠义无双,在这次政变之中虽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但是李旦是知道此人的能力与心性,自然要重用。

其次,李旦选择了还未完全展露头角,但是能力突出的官员,为着接下来重用他们铺路。

这里面就有之前被李旦举荐为监察御史的张柬之...

还有将来会辅佐儿子李隆基开启“开元盛世”的名相姚崇与宋璟。

姚崇现年三十七岁,任职兵部郎中,从五品上的官职,论人生经历、官场经历,正是干事创业的大好年纪。

而宋璟仅有二十四岁,但是宋